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治探索>详细内容
2023-04-21 08:47:50

陈世英 ‖ 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分析与保护(上)

作者:陈世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12 15:01:43 浏览次数: 【字体:

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

现状分析与保护(上)

陈世英

【摘 要】1935年5月至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等主力部队长征经过汶川,足迹遍及威州、雁门、克枯、龙溪、绵虒、草坡、映秀、耿达、卧龙等乡镇。红军长征历史遗迹遍汶川,但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这些历史遗迹现状不容乐观,需加强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汶川;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

汶川县地跨岷江上游两岸,是成都平原通往“雪山草地”的必经之道,素有阿坝州的“门户”之称。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此地,红四方面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战斗故事和历史遗迹。

一、红军长征过汶川概述

1935年5月至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等主力部队长征经过汶川,足迹遍及威州、雁门、克枯、龙溪、绵虒、草坡、映秀、耿达、卧龙等乡镇。主要红军首长有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等。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建成的旅游景区“红军桥”(图片来源:汶川县人民政府网)

汶川各族人民协助红军开辟革命根据地,组建县、区、乡、村各级苏维埃政权54个,支援红军作战,在“攻打雁门关”“巧夺岭岗”“板桥关战斗”“马岭山阻击战”“威州索桥争夺战”的五次战斗中,歼敌1个团、5个营和一些地方反动武装,并击溃1个团,缴获各种武器3000余件。“红军战士牺牲1000余人,被地方土豪武装杀害200余人”①战斗中,羌藏儿女不怕牺牲,组成游击队、赤卫队、儿童团,奋勇参战,给红军带路、送水、送粮(筹粮130万余斤),救护伤员,为红四方面军主力渡江北上立下了汗马功劳。“8月11日,红军离汶川北上,县内共有135人参加红军”①红军在汶川的时间和路线:5月23日,红军攻打雁门关,歼灭敌人4个营,占领了威州地区后,红军在岷江东岸与“川敌军”李家钰部相峙于“板桥关”。6月6日,红军“巧夺岭岗”,歼敌1个团,击溃1个团,并且占领岷江西岸的草坡、中滩堡(映秀)、耿达以上地区。6月8日,红军31军一部到达耿达的磨子沟,准备向小金方向发展与中央红军会师,因老鸦山地形险要,“川敌军”重兵扼守,虽经多次战斗,只歼敌一个营和一个连,未能突破敌人防线,于8月中旬原路返回草坡。8月13日,为掩护红军主力部队撤离汶川向理番(理县)进发,红军留下一个团的兵力阻击敌人,一天内7次打退敌人3个团的猛烈进攻。

二、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统计

《汶川县文物保护宣传册》上提到了八处红军长征历史遗址(遗迹),即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省级)、郭竹铺红军石刻标语(州级)、小茅坪红军石刻标语、板子沟红军石刻标语、板桥村红军战场遗址、羌锋红军战士遇难地、绵虒红军烈士纪念地、东门口红军石刻标语。②

1983年1月出版、2005年再版的《红军长征过汶川》③提到红军长征历史遗迹还有以下几处:

1.红军桥。

2.雁门战斗遗迹(徐向前指挥战斗的遗址,原雁门乡索桥村川主寺)。

3.岭岗战斗遗址(位于绵虒镇岷江西岸,离威州镇很近,是去威州的必经之地)。

4.七盘沟大队石碑“邓锡侯是屠杀回番人民的刽子手”宣传标语。

5.绵虒登溪沟岩石上“赤化西北”宣传标语。

6.月里大队半山石头上“活捉刘湘” 宣传标语。

7.沙窝子一石碑“没收一切帝国主义在华的银行财产” 宣传标语。

马岭山战场红军营指挥部住地(图片来源:汶川县人民政府网)

另根据走访调查还有3处:

1.文壁山战斗遗址(位于雁门境内,与威州乡高峰大队水井湾相邻)。

2.维顶山(围顶山)战斗遗址。

3.耿达喇嘛寺红军遗迹。

综合起来,红军长征历史遗迹遍汶川,资料上所记只是其中一部分。有些是少有人知道的,比如,原草坡乡金波寺村的一位老人说在金波寺村有红军遗骸埋在乱坟包。所以,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至少有19处。

三、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

由于时代久远,加上汶川是山区,不少红军长征历史遗迹没有得到保护和确认。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后期的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已知的红军长征历史遗迹也成为了待查之迷。我们根据资料按图索骥,经过近一年走访调查,对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其现状如下:

(一)威州镇郭竹铺红军石刻标语

标语刻在一石牌坊上。位于汶川县威州镇郭竹铺村内。清代晚期所建,悬山式顶2柱1开间,高4米,宽3米,系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占领威州后在石牌坊上刻下了6幅宣传标语。标语楷书阴刻,栏额上横刻,柱上横刻,字径0.43米,正面中间刻“消灭刘湘”,右刻“邓锡侯田顷尧李家五”,左刻“是杀人放火的棒老二”;背面正中刻写“工农专政”,右写“活捉蒋介石”,左写“赤化全四川”。正面上面正中有一小碑,刻有“奉旨”二字。郭竹铺石牌坊对于研究红军长征在阿坝地区的革命历程具有重要价值,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威州镇郭竹铺红军石刻标语(图片来源:汶川县人民政府网)

在汶川的红军长征历史遗迹中,这是保存得最完整,字迹最清晰的石刻之一。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后期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都没有使之受到影响。其他地方的石刻多字迹不清,这除了与当地人民的保护有关,还与石料的质地有关。

(二)红军桥

红军桥位于威州镇。原为堡子关索桥,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系竹索桥,历代对此均有修缮。1955年改建为钢索木板桥,作为纪念当年红军与敌军展开激烈的索桥争夺战,遂命名为“红军桥”。跨过红军桥和人民桥,便是矗立在威州西街和桑坪街交汇处为纪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先烈而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红军时期的篾绳“红军桥”(图片来源:汶川县人民政府网)

1935年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占领茂县后南下逼近威州,威州团防局为了围追堵截红军,将岷江铁索桥和杂谷脑河索桥同时砍断,截断了红军渡江之路,红军想办法修复了索桥,畅通了红四方面军西渡岷江的道路。敌军再次派飞机轰炸索桥,7月5日索桥再次被炸断,红军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帮助下用了7天时间再次把桥修复,保障了红四方面军主力全部渡过岷江。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对岷江上游的封锁,实现了从威州索桥胜利渡过岷江向北挺进的计划,为红军北上抗日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缅怀红军的不朽功勋,在威州镇原索桥处先后修建了“揉式钢绳吊桥”,后又建成“水泥走廊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建成了“景区走廊桥”,均取名为“红军桥”。

汶川大地震后重建的红军桥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整座桥突显红色,从远处看去,如一彩虹跨越岷江,又如一头巨龙横跨两岸。桥头上,两旁各矗立着一座表现红军在汶川和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塑像;桥门上,“红军桥”三个鲜红的大字十分夺目;木质的桥面上,穿着羌族服饰的群众来往行走。

(三)雁门战斗遗迹

雁门,即雁门关,位于岷江东岸,距威州(县城)4公里,是过汶川西去松潘的险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5月15日,国民党28军第5师副师长兼13旅旅长陶凯率领的八个团和一个藏族奴隶主马队被红军击溃,从茂县土门败退至雁门关,红军乘胜追击,在雁门关继续予以敌人强烈打击。雁门关战斗,歼敌4个营,击溃二梯队千余人。陶凯所部“八个团,一个马队,外搭一个耿营,几被全歼。红四方面军打通了岷江流域的西进要道,主力经威州长驱渡过岷江”。③

雁门关战斗,“设指挥所于索桥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驻索桥村川主庙指挥战斗。”④指挥所最初即设在萝卜寨一村民家中(2008年地震中被毁,现存遗址)。此处居高临下,能清楚观察到牟托、青坡、芤山、雁门关等地的动静。雁门关战斗打响之前,指挥所进驻索桥村川主庙。索桥村川主庙座落于岷江东侧索村下方的山凹处,俯瞰岷江,也能观察到岷江峡谷茶马古道上的一切动静。

汶川县索桥村全景(图片来源:汶川县融媒体中心)

现在的徐向前指挥战斗的遗址——原雁门乡索桥村川主寺仅存杂草丛生的地基。

(四)文壁山

雁门青土坪村的后山称为文壁山,也就是村民口传的雁门关战斗中著名的“红军占领文壁山”的故事发生地,文壁山战斗是雁门关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斗。

民国24年(1935),红军从茂县南下到达雁门关一带。退驻文壁山的白军严密封锁,阻塞红军前进,为此红军暂驻三龙灯梁子(月里村右索桥村左)安营扎寨。两军各占山岭,隔沟对峙,白昼号角齐鸣,各自大振军威。赵思全撰文写道:记得农历3月中旬的一天晚上,红军准备进攻文壁山。半夜时即渡过麦地河岸,天刚明已到白水村寨,向文壁山目标进发。战斗开始后,红军在枪林弹雨中进攻3次,未能取胜。因白军居高临下,占着能攻能守的有利地势。为此红军依然退回月里,组织贫苦农民,成立“苏维埃政府”,并研究战略战术,找当地熟路人带路,察看地形,做好第二次进攻布署。从两山之间的雁门沟进军,攀悬岩,走峡谷,一直绕到文壁山的最高点,向白军驻守的目标冲锋,如虎添翼,风驰电掣般地穷追猛打,神速追至天门。同时,白军仅剩少数残兵,在红军的三面抄围下,于三官庙全部投河。红军大捷。

时过境迁,今天虽找不到当年战斗的痕迹,但文壁山的故事仍在流传。

(五)维顶山战斗遗迹

维顶山,当地老百姓又叫围顶山。据当地老百姓讲,1935年,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曾在此驻军,被包围于山的顶部,故此得名(此说法与史料说法相异)。徐向前指挥部队与国民党战斗,战斗将国民党部队从麻地垭口打到三官庙的河坝中。前些年当地百姓在山顶部的碉堡中发现弹壳。

徐向前元帅

《红军长征过汶川》记载为:“5月23日,红军攻打雁门关。其主力红军从索桥出发,经天台山,居高临下向敌人发起进攻。战斗从中午打响,经过约三个多小时激战,突破了敌人在雁门关的防御阵地,占领了雁门关到鸡公山一线,敌人败退到雁门沟以南的维顶山……红军对维顶山进攻受挫后,总指挥徐向前和其他指挥员,经过详细观察地形,找群众了解情况,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做了充分准备,于5月29日拂晓,红九军二十七师以优势兵力向维顶山守敌发起全面进攻。其中一路从索桥出发,由付光文带路,经过通山寨到麻地垭口(3238米),居高临下攻击;另一路从鸡公山出发,由朱开义带路,经月里至青土坪,向白水、牛脑寨敌团部进攻;第三路从雁门关佯攻过街楼。”③

现在的维顶山上还可见当年的战壕遗迹,前几年还有当地百姓挖到过子弹壳。但仍需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六)岭岗战斗遗址

岭岗,位于绵虒镇岷江西岸,离威州镇很近,是去威州的必经之地。1935年6月初,川敌“三路军”敖向荣派第四团(团长龚彬)、第六团(团长汪仲瑜)由绵虒城北索桥渡岷江,进驻岭岗、招店、茅坪一带,企图切断红军前进路线,阻碍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的会师。而红军在对敌人驻守区域的地形、道路、兵力部署等做了详细深入的了解之后,决定巧夺岭岗。6月5日端午节当天乘敌人松懈之节,由董代荣、杨某某(木匠)、冯海山、胡玉清等二十余人带路,经三葱坪、黑窝子、昏母槽、雪花坪、木兰等多路向驻守岭岗之龚团迂回穿插。其中一路于夜间潜伏到敌一营与二营接合部(牛场梁子),同时向上下之敌袭击,然后稍向后撤,致使敌军互相混战。当敌发现是自己人时,已造成很大伤亡。拂晓,红军发起全面进攻,敌人仓惶应战,双方激战至上午十一时左右,龚团被彻底打垮,团长龚彬率残部逃跑;红军乘胜追击,并大败汪团,乘势占领了岷江西岸的草坡、耿达和中滩堡地区,逐渐形成了与敌对峙的局面。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①汶川县志编委会.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②汶川县文物保护宣传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③汶川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红军长征过汶川[M].内部资料.2005.

④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红军长征过阿坝论文选编[M]内部资料.2007.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世英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