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达州市>宣汉县>详细内容

宣汉县地情

巴文化  巴文化通过数千年发展,史学界概括为四个字:忠、勇、信、义。位于普光镇进化村的罗家坝遗址,地处秦、楚、巴、蜀交界,距今5300—2000年,被誉为“继三星堆、金沙之后,古巴蜀文化的第三颗璀璨明珠”。2017年11月24日召开的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研讨会,形成《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研究宣汉共识》。《共识》强调:宣汉罗家坝遗址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遗址之一。宣汉人民积淀了血性阳刚、重情重义的个性特质,铸就了敢为人先、敢争一流的精神品格,形成了睦邻友好、向善向上的民风民俗。

民歌文化  宣汉是四川省唯一土家族聚居区。土家民俗风情独具,薅草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定情歌》作者李依若的故乡马渡关镇,先后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民间艺术(特色)文化之乡、川东民歌之乡,马渡山歌入选四川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依若改编的《苏二姐》被中国文艺界誉为“中国四大民歌”之一。歌曲中衬词“苏二姐”已成为川东北民间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地域标志,所传达的内涵便是美丽、纯洁、质朴、亲善。

红军文化  宣汉是川东游击军和红33军指挥部所在地,既是川东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也是川陕苏区的基础,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红四方面军的壮大作出重大贡献。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川东游击军配合下进军川东,解放了宣汉、达县、万源三座县城,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33军,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县独建一个军的奇迹。红四方面军形成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至今熠熠生辉,一直是推动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来源:宣汉县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5-29 11:43:49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