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广安市>武胜县>详细内容

武胜县地情

哭嫁与闹房。一家举办婚礼,是全村人的节日,其中最热闹的要数“哭嫁”和“闹房”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新娘同村里的姑娘们同坐“绣楼”;以歌的形式倾诉姊妹们相处难忘的情谊,新娘同样以歌的形式唱出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之情,其声婉人,以表示对家庭的无限留恋。

婚礼之夜,全村男女老少围着新郎新娘“闹房”,把婚礼推向高潮,而且不论辈分取闹,有“三天不分大小”之俗。

剪纸。武胜县剪纸历史悠久,民间剪纸与民俗活动相联系。新春之际,用剪纸装饰窗户、彩灯,婚嫁时,枕头、帐帘、布鞋等绣花用剪纸做样。丧葬时,纸扎的陪葬童子、白鹤、引灵幡、灵房等,也以剪纸图案装饰。

1913年,河北民间剪纸艺人康文清,随夫到定远县定居,带入北方的剪纸艺术,为武胜剪纸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康文清剪纸技法高超,创作勿需草图,仅凭一把剪刀,其作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其代表作《八仙》《麻姑献寿》《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等在省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1950年初期至1960年,县内一批美术工作者向康老艺人学习剪纸艺术。他们将白描、工笔、版画等融入剪纸创作中,形成了既不同于北方剪纸,又突破了原始师承风格的武胜民间剪纸,把武胜剪纸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其间,康文清、唐天谷、李思照、王成芝等人,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臻完美的剪纸作品。《保卫祖国》《大办农业》《五业并举》《养蚕》等50余幅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四川画报》《四川剪纸集》等刊物上发表。1962年,王成芝的作品《和平》被文化部选送日本参加世界儿童画展。

武胜剪纸手法简练、粗犷、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装饰独特,自成体系,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誉为川东北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四川剪纸艺术的两大奇葩(自贡剪纸和武胜剪纸)之一。2009年,武胜剪纸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唐天谷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手工剪纸(武胜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古尔邦节。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十多个民族重要的的宗教节日,也是回族的大年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新年。伊斯兰教徒每年有要宰牛、羊、骆驼等牲畜献祭的习俗。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宰牲和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信教的教徒还要沐浴礼拜。

武胜县沿口古镇是位于嘉陵江流域上的川东第一古镇,是嘉陵江中下游第二大回民聚居地,广安市最大的回民聚居地。回民为庆祝古尔邦节,每年都要在清真寺内开展宰牲献祭活动,沐浴礼拜,场面异常生动热闹。住在沿口古镇上的基本上是马、黄两姓回民居住。1953年,回民从最初迁入时的28人发展到82户428人,成为原南充地区12县市中回民第二大回民县。武胜的马、黄两姓回民,分别建有两大清真寺。据史料记载,这两大回民家族均是明末清初从湖南迁来的,最初的清真寺建在现在的太山二村,清乾隆43年(1778年),马、黄两大回民家族才在沿口古镇分别建造了清真寺—马家清真寺和黄家清真寺。

1983年成立了沿口镇清真寺管理委员会,该寺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列为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恢复后,1983年又恢复了回民宗教活动,回民宗教活动逐渐正规起来。

如今,回民风俗正成为沿口古镇的一道亮丽风景,吸引着各地游客前去古镇游览。

龙舟旅游文化节。嘉陵江从北到南纵贯武胜县境内117千米。依江而居的武胜人,素有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清末民国年间,龙舟赛由王爷会、袍哥等民间组织发起,龙舟只数分配到码头、行会,政府从不出面操办。赛龙舟不仅在武胜的沿口、烈面、龙女、石盘等嘉陵江边的乡(镇)举办过,而且在嘉陵江的支流长滩寺河畔的三溪镇、鸣钟乡也举办过,尤以沿口镇的龙舟赛最负盛名。解放后,武胜县委、县政府把龙舟赛作为丰富群众文体生活的重要内容,出面组织,不断使龙舟赛赋予了时代的内涵。

1980年,武胜县人民政府应百姓要求,决定在端午节举办第一届龙舟会。1980—1991年,举办过8届“龙舟会”。其间,还有女子“凤舟”队参加表演,规模逐届扩大,龙船也从粪船改为自制的“标准”龙船。

2002年,武胜县第十八届龙舟会更名为四川·武胜嘉陵江龙舟旅游文化节,龙舟会进一步走向更高的层次,并将此项活动固定为两年一次。

来源:武胜县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7-04 15:40:56 浏览次数:
终审:李群花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