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眉山市>东坡区>详细内容

东坡区地情

三苏祠 红墙围抱,碧渠环绕,绿荫蔽日,鸟语花香。从古至今,中外游客如织,尤以文人骚客凭吊为甚,吟不完的诗赋,留不尽的墨宝。三苏祠系元朝时将苏家故宅改建为祠,以祭祀三苏。明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重建。以后经嘉庆、同治、光绪时期不断扩建,逐渐完善。民国七至八年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眉山解放后进行过多次修建,特别是眉山设地建市以来,将三苏祠东侧的苏祠中学搬迁,校址全部并入三苏祠辟为碑园;三苏祠南大门对面广场新建三苏纪念馆,陈列三苏遗迹。

三苏镇 该镇辖域内的三苏祖居处的“官房山”、三苏祖居处的故宅苏祠(今“拨股祠”)、东坡启蒙读书处三峰山天庆观及其他遗址东坡楼、洗砚池、三峰寺、短松岗以及古人追思三苏的遗迹,如望月坡、拱背桥、石佛山、望苏庵、望苏桥、燃灯寺等。现三苏镇已建起三苏文化中心。

眉州城 今东坡区苏祠和通惠街道办事处辖域,古为眉州城区,唐之前便在此地建有城垣,后废。五代时,眉州刺史山行章合五县人力,在唐废址上重建城墙,以后历代均有修葺,直到眉山县解放,尚保留了用红砂石砌成的城东一段古城墙和时称“安澜门”的城门洞。眉州城从北周起,就是郡、州、府的治地。城内纱縠行,有北宋一代大文豪三苏父子故居,由此世人将眉州城誉为“诗书城”。为弘扬眉山文化,今对残留的东城墙修葺如初,重建东城门,城门顶镌“眉州”两个巨大金字,展现东坡区人民永远传承“诗书城”荣光。

蟆颐山 东坡区城东4公里的岷江东岸,林峦特秀,山形似蛤蟆面颊,故名蟆颐山,山上唐时建重瞳古观,供奉四目仙翁神像。观内楼台亭阁,曲栏横槛,幽静清雅,观脚有一清泉,洞口石壁上镌“仙翁胜境”,泉水中有象征吉祥的白蟹。蟆颐观晨钟暮鼓,间以竹韵松涛,令人神往,古时便是旅游胜地。苏辙《踏青》诗写蟆颐观说:“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陆游在《醉中怀眉山蟆颐旧游》诗中说:“锦城那得去,仿佛蟆颐路。遥知尊前人,指我题诗处”。蟆颐山脚有一小阜,兀立岷江边,古时建有“共饮亭”,南宋嘉定年间,州守魏了翁扩建为“江乡馆”,一直是水路旅眉嘉宾的接待站。久之,“江乡”之名大噪,宋张伯虞撰《眉山志》就名《江乡志》。《眉州八景诗》中的“江乡夜月”一景写道:“玻璃江畔着亭台,前辈迎宾特地开。今日独留明月在,夜深时送画船来” 。

大旺山 县城东10千米处,一山峰屹立,森蔚出云表。昔人谓此山巍然特秀,有旺象,因名“大旺山”。山顶平坦,有甘泉长年不涸,故名“圣泉”,并建圣泉寺以祈风调雨顺。应“大旺”,唐时在圣泉寺侧建十三级白塔,方圆数十里可见。塔成,时遇塔顶上空显现彩虹,是年眉山学子科举及第者大旺,事巧,以后大旺山上空现彩虹的年份,便是科考入选盛年,由是,学子上山拜白塔以求金榜题名,相约成俗,并沿习至今。

报恩寺 县城东20千米前太平镇高丰村处,唐朝时一王姓信士,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捐资在当地建造一寺,名“报恩寺”,后毁。为弘扬孝道,元朝泰定四年(1327)重建,保存至今。该寺占地635平方米,大殿系木结构草檐歇山式屋顶,斗拱结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供研究元代建筑美学,也是弘扬孝道的活教材。

老翁山墓 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五组境内的老翁井旁,为苏洵、程夫人及苏轼妻王弗的墓地,俗称苏坟山。北宋嘉祐二年(1057),苏洵为卜葬亡妻程氏,于此地觅得墓地。治平二年(1065)苏轼发妻王弗病逝于京师,次年苏洵亦病逝于京城,苏轼、苏辙扶柩归蜀,亦安葬于此。宋、元、明诸代,墓地碑志剥蚀,墓址漫灭。明朝成化年间,眉州太守许仁寻觅没有结果,只好在蟆颐山一带的广福寺后筑坛拜祭。清康熙四十一年(1703)眉州太守金一风率僚属乡绅,斩荆棘、除藤蔓,于原址筑墓建祠,设祭拜奠。解放后墓地被当地农民垦为农田。1984年,中共眉山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苏坟山。1986年重垒苏洵墓、程夫人和王弗墓,并新修苏轼、苏辙纪念墓,新镌四通墓碑。从此,清明祭扫苏墓成为常制。

连鳌书凿 在东坡区广济乡连鳌村四组境内山石上,宋时凿有“连鳌山”3个大字,每字约3米见方。相传该字系苏轼青年时期手书。明朝曹学佺《蜀中广记·名胜记》称其“大如屋宇,雄劲飞动”。清光绪六年丹棱县令庄定域对凿字置石栏保护,并设保护碑,禁止磨毁。对“连鳌山”雕凿,明朝丹棱县令吕禧作诗:“一举何人得六鳌,东溟从此静波涛。指挥苍莽鸿濛合,点缀江山景象高。海上蟠龙张爪吻,云间彩凤舞苞毛。定知千载符元气,净扫苔痕漫刻雕。”

来源:东坡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5-26 10:56:08 浏览次数:
终审:何晓波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