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全球为数不多的3个世界遗产城市
北京时间2018年8月14日上午(加拿大萨斯卡通当地时间8月13日晚),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第69届国际灌排执行委员会议及国际会议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功“申遗”。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员会为保护、挖掘和推广具有历史价值的可持续灌溉工程及其科学经验而设立,自2014年开始在全球范围评选。
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此次入选,正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建造水平、社会功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充分肯定。
都江堰
都江堰作为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地,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首个拥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县级市。
都江堰水利工程
此次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成功申报,让都江堰一跃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三大”世界遗产集中的城市。此前,都江堰水利工程已两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景区联手申遗,当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一部分,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是全国首个拥有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县级市。本次都江堰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由此都江堰市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3个世界遗产的城市。
都江堰
这次获得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被称为“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排水非政府组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评选并授予的荣誉称号,每年审定一次,迄今已评审至第五届。
都江堰水利工程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宣传片
都江堰—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
都江堰具有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布局合理、持续发展的特点;以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无坝引水、灌排自如、综合利用、费省效宏、经久不衰著称于世。我国古老大型水利工程不少,但随时光流逝,或湮没,或失效(有的为现代重建);唯都江堰独树一帜,长葆青春,至今仍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都江堰创建和发展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勤劳 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水利工程
这项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不仅改变了“蜀人几为鱼”这样严重的水涝灾害局面,而且在2274年后的今天,仍旧发挥着巨大作用。截至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总面积1076万亩,受益人口高达2300万。正是这样一座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工程典范,被国内学者描写为“比长城更伟大的工程”,也被全球水利专家一致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都江堰鱼嘴分流水利工程
当然,都江堰水利工程带来的不仅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样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世界,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这样一种精神文明的兴起和永续。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流经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能感受到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然根植人心,它集经济、社会、文化多元价值于一身,是都江堰、成都乃至中国的历史人文地标。申遗的成功,在都江堰的历史中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必然也会对其保护开发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岷水无言,静默流淌,都江堰这座宏大水利工程,像一位毫无所求的母亲,默默守护着天府命脉。它的故事一定会随着时光变幻,更加熠熠生辉。
都江堰
李冰与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后期秦蜀郡守李冰(任期公元前276~前251年)在古蜀国治水工程基础上组织人民创建的。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
李冰是今山西运城人,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李冰父子雕像
李冰是今山西运城人,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鱼嘴
李冰学识渊博,“知天文地理”。他决定修建都江堰以根除岷江水患。经实地调查,李冰发现开明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首选择不合理,因而废除了开明开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以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
李冰创筑的都江堰,史籍记载甚为简略。但以这些记载为基础,结合现今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
《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飞沙堰是一个溢洪排沙的低堰,它与宝瓶口配合使用,可保证内江灌区水少不缺,水大不淹。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指李冰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是进水口,而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江渠系起保护作用。
宝瓶口
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树森《伏龙观观涨》一诗云:“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
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
都江堰鱼嘴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李冰还创用石人测量岷江水位。《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已基本掌握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
1975年发现的持锸无头石像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对蜀地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唐代杜甫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正是由于李冰的创业,才使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同时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辉的一页。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还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都先后废弃了。唯独李冰创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
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
1974年,在都江堰枢纽工程中,发现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题记:“故蜀郡李府郡讳冰。”说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
1974年发现的李冰石像
近人对李冰的功绩也极为赞赏。1955年,郭沫若到灌县时,题词:“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都江堰志》,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1993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
都江堰民工歌
(民国时期)
(一)
都江堰,都江堰,征工作堰人无怨。
一日用民千日利,雅荷海,雅荷海。
一岁功成百岁饭,雅荷海,雅荷海。
蜀之水,流汪洋,奔腾万里不可当。
谁若引灌为国利,雅荷海,雅荷海。
(二)
都江堰,都江堰,蜀人努力天行健。
切身工作一身当,雅荷海,雅荷海,
为民衣食副民愿,雅荷海,雅荷海。
岷之水,导外江,至今锁龙尤有桩。
障得狂澜千万尺,雅荷海,雅荷海,
造成福利安家邦,雅荷海,雅荷海。
(三)
都江堰,都江堰,义务征工何须劝。
难虑始者易成功,雅荷海,雅荷海,
身强壮者为弥健,雅荷海,雅荷海。
沱之水,贯长江,双江激湍势不降。
导江别沱追禹功,雅荷海,雅荷海,
郑渠而外号无双,雅荷海,雅荷海。
(四)
都江堰,都江堰,筑堰功成操左券。
过三日者庆百年,雅荷海,雅荷海,
积尺寸者功巨万,雅荷海,雅荷海。
江之水,出岷阳,羊膊岭下水流长。
今岁兴工成有日,雅荷海,雅荷海,
喜看万户乐洋洋,雅荷海,雅荷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蓬州闲士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