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非遗>详细内容

【非遗】鼓声响彻岷江河畔——羌族羊皮鼓舞‖巴丹 杨光富 陈芝丽

作者:巴丹 杨光富 陈芝丽 来源:《 阿坝日报 》2025年1月10日第3版 发布时间:2025-01-24 14:48:50 浏览次数:345 【字体:

鼓声响彻岷江河畔

羌族羊皮鼓舞

巴丹 杨光富 陈芝丽

在岷江与涪江上游的高山峡谷之间,生活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羌族。羌族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羌族羊皮鼓舞,作为羌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与生活情感,以其雄浑刚健、古朴厚重的风格,演绎着羌族人民与天地神灵的对话,传递着世代传承的文化密码。

历史渊源:古羌文化的岁月回响

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羊皮鼓舞的起源与羌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在古代,羌族人民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对天地万物、山川河流充满敬畏之心,于是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崇拜,羊皮鼓舞最初便是羌族祭司在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仪式舞蹈,旨在与神灵沟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随着时间的推移,羊皮鼓舞逐渐融入了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战争、庆典等重要场合,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益多样,成为了羌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岁月的流转中代代相传,见证着羌族历史的兴衰变迁,从部落的迁徙到民族的融合,羊皮鼓舞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将古老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印在羌族的灵魂深处。

汶川县羊皮鼓舞:地域文化的独特绽放

汶川,这片被山水环绕的土地,是羌族聚居的重要区域之一,其羊皮鼓舞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说在很久以前,汶川县的羌族部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庄稼歉收,疫病横行。在人们陷入绝望之时,部落的祭司身着羊皮,手持法器,跳起了庄重而激昂的舞蹈,向神灵祈福。此后,奇迹发生,灾害逐渐平息,部落恢复了生机。从此,羊皮鼓舞便在汶川县的羌族地区流传开来,并成为了当地羌族人民精神寄托的重要象征。

舞蹈细节:肢体诉说的千年故事

舞者身着传统的羌族服饰,男子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包头帕,身着绣有云纹、羊角纹等图案的长袍,束腰带,脚蹬云云鞋;女子则梳发髻,插银簪,佩戴精美的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穿着色彩鲜艳的绣花衣衫和百褶长裙。而羊皮鼓则是舞蹈的核心道具,鼓面以羊皮制成,直径约五十厘米左右,单面蒙皮,鼓腔内插有一根木棍作为把手,鼓槌通常为木质,上缠布条,以增加敲击时的摩擦力和音色变化。舞者还会手持铃铛、铜铃等响器,与羊皮鼓的节奏相互呼应,营造出热烈而神秘的氛围。

羊皮鼓舞的动作刚健有力、粗犷豪放,同时又不失细腻与灵动。舞者们以鼓为中心,通过身体的扭转、屈伸、跳跃,手臂的挥舞、摆动,以及脚步的移动、踩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富有变化的舞蹈语汇。舞蹈过程中,还融入了许多模拟动物形态的动作,如模仿羊的顶角、牛的抵角、鸟的飞翔等,这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对动物的崇拜与亲近,也反映了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智慧。舞者们的身体时而前倾后仰,时而扭转腾挪,整个舞蹈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仿佛将天地间的灵气与力量汇聚于一身,通过肢体语言尽情释放。

常见的动作有“侧身拧腰击鼓”,舞者侧身站立,腰部发力带动上半身迅速扭转,同时手臂高举羊皮鼓,用鼓槌有力地敲击鼓面,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展现出舞者的矫健与力量;“弓步击鼓前冲”,舞者迈出弓步,身体前倾,双手持鼓槌向前下方击鼓,同时配合脚步的前冲动作,仿佛在模拟战斗中的冲锋陷阵,气势磅礴;“跳转击鼓”则是舞者双脚起跳,在空中旋转身体的同时击鼓,动作轻盈流畅,增添了舞蹈的灵动性与观赏性。

舞蹈节奏丰富多变,主要由羊皮鼓的敲击节奏来掌控。基本节奏型有“咚咚哒”“咚咚咚咚哒”等,通过不同节奏的组合与变化,配合舞蹈动作的快慢、强弱,营造出或庄重肃穆、或热烈欢快、或激昂奋进的舞蹈氛围。在一些特定的舞蹈段落,舞者还会加入铃铛的摇晃声、呼喊声,与羊皮鼓的节奏相互呼应,使整个舞蹈的节奏感更加鲜明强烈,仿佛是一场与天地神灵对话的视听盛宴。

羊皮鼓舞的队形变化多样,或为单人独舞,舞者在场地中央尽情展示高超的技艺,以灵动的舞姿吸引众人目光;或为双人对舞,舞者相互配合,一进一退,一高一低,鼓点交错,铃铛声响,展现出默契与和谐之美;更多时候则是集体群舞,舞者们围成圆圈或排成纵队,随着领舞者的节奏和口令,整齐划一地舞动,场面宏大壮观,气势磅礴。在集体舞蹈中,舞者们的队形还会不断变化,时而交叉穿梭,时而聚合散开,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描绘出羌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传承保护:守护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羌族羊皮鼓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现代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老龄化、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都使得羊皮鼓舞的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然而,在汶川县这片土地上,政府、民间组织与羌族人民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传承保护之路。

汶川县政府高度重视羊皮鼓舞的保护工作,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与政策法规,加大了对羊皮鼓舞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生活补贴与传承场所,鼓励他们开展传承教学活动;同时,积极组织羊皮鼓舞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通过举办培训班、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羊皮鼓舞,培养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羊皮鼓舞的传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民间组织也在羊皮鼓舞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羌族文化研究会、艺术团体纷纷成立,他们深入村寨搜集整理羊皮鼓舞的相关资料,对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道具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记录,为传承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还积极组织各类羊皮鼓舞比赛、展演活动,为舞者们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激发了羌族民众传承羊皮鼓舞的热情与积极性,促进了羊皮鼓舞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此外,各类文化活动、民俗节庆也为羊皮鼓舞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瓦尔俄足节等活动中,羊皮鼓舞作为重要的表演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观众前来欣赏,不仅提升了羊皮鼓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其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羌族羊皮鼓舞,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承载着羌族人民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犹如一首雄浑壮丽的史诗,用独特的舞蹈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羌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守护、传承与弘扬,让这古老的舞步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延续下去,踏出民族文化的强音。

来源:《 阿坝日报 》2025年1月10日第3版

作者:巴丹 杨光富 陈芝丽

来源: 《 阿坝日报 》2025年1月10日第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