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历史文化名人】纪国泰:天府之国奠基者李冰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03 11:49:19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纪国泰:天府之国奠基者李冰

《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

蜀中多水,及至今日,四川仍被称为千河之省。水可利万物而不争,也可摧万物于无形。正如蜀地岷江,曾给两岸百姓带来兴旺,也曾带来毁灭。

一面是洪水猛兽,一面又是甘霖雨露。如何让天遂人愿、水遂人心,如何让成都沃野千里?这是古蜀人一直思考的问题。

公元前276—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至此,这位治水能人开始了他名震千年的都江堰工程。正是因为这项工程,才有了诸葛亮称成都为“天府之土”的说法。传至今天,成都天府之国的名号早已传遍全国。

四川都江堰伏龙观李冰石像

作为世界上现今仅存的大型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已有2200多年历史。与所有水利工程修筑大坝的方式不同,李冰在考察蜀地之后,以疏导法将岷江分内江、外江。更让世界称奇的是,在四川都江堰,水被管得服服帖帖,甚至可做到“四六分水”。

“四六分水”,是最普遍的一个说法。西华大学教授纪国泰解释道,“四六分水”是指在洪水季节,内江分四成水,外江分六成水,以保证内江百姓安全。在旱季时,内江分六成水,外江分四成水,以保证内江生活和灌溉用水。

纪国泰,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著有《蜀方言疏证补》等著作

如何按旱涝分配水资源,让自然协助人类生存?纪国泰提到,基础工程建设好后,清楚河流汛期枯水期后,真正做到“四六分水”主要依靠两个工具。其一,马叉,即用3根大木料绑成的木叉子。其二,竹篓,即竹子编成的有漏眼的筐。

每到枯水季,人们为保证内江的农田用水,就会用马叉将都江堰“鱼嘴”的口子挡住。这样,流去外江的水就少了。每到洪水季,人们又用马叉拦水,把内江的口子尽量往外江改向,以让更多水流向外江。

马叉主要起分水作用,而竹篓在分水的同时还有防水冲击的作用。比如在洪水天气,马叉阻挡水的力量不够时,就需要笼篼帮忙。竹篓在前面挡水,后面再放马叉,这样就可以自如地控制水的流向。此外,都江堰工程的另一个神奇之处是“二八分沙”。即八成的泥沙和石头排到外江,二成的沙排到内江。

毫无疑问,李冰是天府之国的奠基者。都江堰是保证成都沃野千里、百姓“不知饥馑”的关键。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穿二江”。纪国泰提到,“穿二江”是李冰修筑都江堰的配套工程,更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大战略举措。

千百年来,关于李冰“穿二江”的说法各不相同。“二江”到底是哪“二江”,古今学者分歧巨大。基于此,纪国泰查阅古今典籍,经过一年有余的研究,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所说“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有两层概念。即“穿郫江、检江”可以叫做“开成都一府之二江”,而“别支流双过郡下”则是“开成都一城之二江”。

千百年来,李冰始终活在蜀地人民的心中。他以卓绝的智慧和才干,铸就了都江堰这一功盖千秋的水利工程。今天,研究李冰仍有许多现实意义。纪国泰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发扬李冰精神。其一,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其二,善于利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其三,几千年来,对都江堰的开发利用,一直都在不断改进。以李冰为代表的古人所打造的都江堰,始终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Q

一向主要研究古代汉语,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研究李冰呢?

A

生于斯,长于斯。我是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郫都区距离都江堰非常近,我小时候也经常去都江堰,对这个堪称奇迹的水利工程本身就好奇。而且,我曾在20世纪60年代参加过都江堰的岁修工作。此外,我本身专长是古代汉语,这对于研究记载都江堰的古籍可以说有先天优势。

Q

您为什么会选择研究李冰“穿二江”这个话题?

A

说来话长。“穿二江”是李冰修筑都江堰的配套工程,更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但是,“二江”到底是哪“二江”?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其分歧之巨大,简直出乎一般人想象。

我查看《成都通史》时发现,有关“二江”的内容,更是混乱。书中以郫江、检江为成都二江之正名。又根据各种记载,在二江后列出各自的“他名”。这就导致二江各自有10多个“他名”,并且“他名”的标准非常混乱。由此可见,“二江”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就在思考,如何弄清楚这个问题。于是在2018年,着手研究李冰“穿二江”这一问题。翻阅资料,查看古籍,研究了1年多才写了《李冰所穿“二江”考辨》这篇文章,阐述我自己的观点——李冰所“穿二江”,应当分为两个系统。其一,成都一府之“二江”;其二,成都一城之“二江”。

Q

您研究“二江”的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A

论证郫江,非常困难。而比这个问题更难的,就是论证江安河是常璩《华阳国志》所说的“检江”。因为这是一个新观点。

Q

您这个观点是全新的,别人都没提出过是吗?

A

对。大家通常认为,“二江”只有一层概念,而我则分离出两层概念。

其实李冰穿“二江”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常璩的《华阳国志》,“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相较其他资料,我比较倾向于常璩这段文字。他是史学家,又是四川崇州人,从小在岷江边上长大,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更清楚。

在我的理解中,“穿郫江、检江”可以叫做“开成都一府之二江”,而“别支流双过郡下”则是“开成都一城之二江”。在我的《李冰所穿“二江”考辨》这篇文稿中,这些内容有详细的解释。

Q

都江堰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A

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水,能像都江堰这样,被管得服服帖帖。而且都江堰是世界现今存在的唯一的大型无坝引水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并且一直在发挥作用。我国古代上有不少水利工程,像郑国渠之类的,都已经消失,只有都江堰至今都还在发挥作用。

Q

都江堰为什么可以实现旱季水季“四六分水”?

A

也是都江堰为人称奇的地方。什么叫“四六分水”,就是实现内江外江的“四六分水”。在洪水季节,内江分四成水,外江分六成水,以保证内江百姓安全;在旱季,内江分六成水,外江分四成水,以保证内江生活和灌溉用水。

Q

看起来像是天遂人愿,我们想怎么安排水,就怎么安排,为什么可以这样?

A

这一切都基于古代人民的智慧。其实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发挥作用的是马叉和竹篓。

马叉就是用3根大的木料绑成的木叉子,竹篓就是竹子编成的大竹筐。每到枯水季,人们为保证内江的农田用水,就会用马叉将“鱼嘴”的口子挡住。这样,流去外江的水就少了。每到洪水季,就用马叉拦水,把内江的口子尽量往外江改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了解当地的汛期、旱期。掌握好自然气候后,就可提前安置马叉、笼篼,实现分流。

Q

马叉主要作用是分流,那么笼篼呢?

A

竹篓是竹子编成的有漏眼的筐,编好后堆放在鱼嘴、河岸处,再放入巨石,以此做堤坝。笼篼主要就是防水冲击,也可以起到分水的作用比如在洪水天气,马

叉阻挡水的力量不够时,就需要笼篼帮忙。竹篓在前面挡水,后面再放马叉。这样我们就可以自如地控制水的流向。这就是古蜀人的智慧。

Q

“二八分沙”又是什么意思?

A

就是沙石的排放量,始终是外江占8成,内江占2成。

Q

李冰的治水秘诀是什么?

A

其实就是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我着重说一说深淘滩。我认为深淘滩就是宝瓶口以上、斧头崖以下,那300多米的位置。为什么深淘滩?因为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之一就表现在泄洪上,让洪水流入外江。其次,洪水从高山直接下来,落差大,沙石重。如果让沙石冲出宝瓶口,河道马上就会淤塞,水就没法畅通。因此,从鱼嘴下来,李冰设计了两处湃水节。

飞沙堰的作用就是飞沙。飞沙堰在斧头山的崖角上,只有那里能飞沙。因为有深淘滩,待水流冲下来,才能在深水潭卷起飞沙,冲到外江。

Q

李冰的治水精神是什么?

A

李冰的治水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敢于和自然作斗争的“抗争”精神。其次,他有善于利用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第三,几千年当中,对都江堰的开发利用,一直在不断改进。由李冰等人打造的都江堰,体现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