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第23集 ​词圣苏轼(1)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22 08:45:10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23集

词圣苏轼(1)

­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3集-词圣苏轼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3集-词圣苏轼1

中国古代社会行至北宋中叶,迎来了一个文化全面复兴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均涌现出众多光耀史册的杰出人物。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而苏轼则是巨人中的巨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无人能及。《四川历史人物故事》,今天就与大家讲述“词圣苏轼”的传奇人生。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布衣,但到了父亲苏洵这一代,家族中开始有人做官。当时,四川地区经济繁荣,教育事业也迅猛发展。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幼便以父亲苏洵为师,接受了广博而深厚的文化教育。苏轼少年时,便已立下“兼济天下”的宏伟志向。

公元1056年春,苏轼首次离开家乡眉山,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前往汴京参加科考。这一年,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主考官,他力主以自然之笔抒发真挚情感,希望能扭转当时盛行的空洞浮华的文风。在阅卷时,欧阳修被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刻的文章深深吸引,不禁拍案叫绝,他原打算将此文列为榜首。但由于试卷糊了名,他担心此文出自自己的门生曾巩之手,为避嫌便将其降为了第二名。待拆去糊名的纸片后,才知道原来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由此,苏轼一举成名。此后,欧阳修多次表达对苏轼的赞赏之情,说此人“善读书、善用书”,并预言苏轼的文章日后必将独步天下。他甚至将苏轼视为文坛下一任领袖。朝中重臣如韩琦、富弼等亦对苏轼青睐有加,皆以国士之礼相待。

然而,正当苏轼春风得意准备一展抱负时,家中突传噩耗,母亲不幸离世。苏轼闻讯,急忙返回家乡,为母守丧。三年之后,年仅二十三岁的苏轼重返京城,参加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并一举夺魁,入列“制科三等”。在宋朝开国百年的历史中,获此殊荣者,苏轼之前仅有一人,而他的弟弟苏辙亦名列前茅,获得四等佳绩。发榜之日,宋仁宗龙颜大悦,对曹皇后笑说:“朕今日为子孙后代觅得了两位未来的太平宰相!”

公元1061年,苏轼以京官大理评事的身份出任凤翔签判,由此踏上仕途,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年的宦海生涯。凤翔一带与西夏接壤,边境冲突频发,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诸多困扰。再加上此地自然条件恶劣,灾荒时有发生。一年夏天,渭河河水猛涨,苏轼亲赴河边视察汛情,目睹了妇人之子跪在河边痛哭的惨状。询问之下,他得知官府为图便利,不顾百姓安危,强令他们在洪水肆虐的季节运送竹木,导致无数百姓命丧黄泉。苏轼听闻此事后,立即命人向受灾家庭发放救济粮米,并赶回衙署向太守宋选反映情况。宋太守表示他曾就此事上书朝廷,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应。苏轼并未因此放弃,他亲自考察水情,制定良策,随后上书宰相韩琦。韩琦读后认为他言之有理,当即上奏朝廷,成功修改了相关法令,允许百姓自主选择运送竹木的时间,并加强了安全保护措施。消息传至凤翔,百姓欢呼雀跃,对苏轼感激不已,亲切地称他为“苏贤良”。此外,苏轼还在凤翔疏浚东湖,兴修水利,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当时的他,虽初入仕途,却已展现出果敢而又理性的能臣风范,因此政绩斐然。

公元1065年,凤翔任期届满,苏轼返回汴京。宋英宗久闻苏轼大名,有意破例晋升他为翰林学士,却遭到了宰相韩琦的婉拒。韩琦认为苏轼是国之栋梁,日后必成大器,因此晋升程序不可省略,以免日后成为政敌攻击他的把柄。于是,苏轼依照惯例参加了学士院的考试,并顺利进入史馆任职。然而,就在他仕途渐入佳境之时,家中却接连传来噩耗。先是妻子王弗因病离世,次年四月,父亲苏洵也撒手人寰。苏轼兄弟从京师出发,历经数千里水路跋涉,终于将父亲的灵柩送归蜀地安葬,完成了父亲落叶归根的遗愿。

公元1068年,苏轼再次离开故乡眉山,此后他再未踏足那片养育他的土地,蜀中的山水只能成为他心中永恒的梦忆。待苏轼与苏辙重返汴京,时局已大变。宋英宗驾崩,太子赵顼即位,即宋神宗。这位年轻的皇帝雄心勃勃,决心改革弊政,他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依其建议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核心机构,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就此拉开序幕。新法以理财与整军为核心,旨在富国强兵、遏制土地兼并、堵塞利益漏洞,将商品经济之利归于朝廷。苏轼虽在早年对策中已显露改革弊政之志,但他与王安石的改革理念却大相径庭。简而言之,王安石主张激进变革,力求颠覆旧制;而苏轼则倾向于温和改良,倡导在维护祖宗法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王安石意识到苏轼将会是自己强有力的政敌,于是将他调任至开封府担任推官,意图以繁重的事务束缚其手脚。不料,苏轼不仅妥善处理了各项事务,还未耽误议政。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就经济、军事及变法提出独到见解,可惜这些意见都未被神宗采纳,变法依旧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于是,在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苏轼主动请缨赴外任职。神宗皇帝遂任命他为杭州通判,此后他又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历任知州,长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苏轼充分展现了他的治理才能与亲民之心。在杭州,他协助知州修复钱塘六井,巡察各县,赈济灾民;在密州,他监督蝗虫防治,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秋税,并倡导收养弃婴,救活婴儿多达千人;在徐州,他更是亲率军民抗击洪灾,修筑堤防,保护城池,并开发石炭资源,促进地方经济。无论身处何地,苏轼都以一位心系百姓、勤勉尽责的父母官形象,赢得了民众的深深爱戴。

在繁忙的政务间隙,苏轼还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作品。杭州西湖的旖旎风光、钱塘江的澎湃潮汛、天目山的清幽秀色,皆化作他笔下灵动的诗篇,激荡着文人墨客的心田。而密州的苦寒生活和剽悍民风,则激发了苏轼的英雄情怀,推动他突破传统,改革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新纪元。在徐州,苏轼更是将诗与画巧妙结合,创作了一系列题画诗,通过绘画品评抒发自己的艺术见解,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而在湖州,他将对前任知州文同的深切怀念,化作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传颂千古。

此时的苏轼,虽在朝堂之上遭遇挫折,但在文坛上却已誉满天下。天下士子无不仰慕其才华,纷纷慕名而来,渴望亲眼一睹其风采,更梦想能拜入其门下,成为他的门生。黄庭坚自遥远的大名府寄来书信,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秦观则亲赴徐州拜访。他们二人,与晁补之、张耒并肩,共同被后世尊称为“苏门四学士”。正如欧阳修当年所预见的那样,岁月流转,苏轼不负众望地成为了文坛新一代领袖。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中国文学史》

《苏轼》

《苏东坡年谱》
         《苏东坡传》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3集-词圣苏轼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3集-词圣苏轼1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