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何郝炬:1981年特大洪水

作者:何郝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15 14:22:11 浏览次数: 【字体:

1981年特大洪水

何郝炬

我任常务副省长这几年,工作繁杂,像救火队员,唯一的放松是周末在春熙路口的成都棋校下围棋。1981年7月12日是星期天,我和廖井丹①从上午开始对弈,之前成都已下了三四天暴雨,但这一天暴雨如注,我和廖井丹预感要出事,下午两三点提前结束,各自回家。我家在学道街,回家路上的积水已经到小腿,家里也是一塌糊涂,院门被大雨泡涨,用身体使劲撞开,瓦房内到处漏雨,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晓军说已把所有的脸盆、厨房里的洗菜盆都用上,还不够。暴雨下了一夜。

第二天上午省委扩大会,先讲灾情,雨区集中在嘉陵江干流中游、涪江中下游、沱江上中游以及岷江与渠江中游;接着是救灾安排,派出工作组、慰问团,协助灾区工作,清除淤泥垃圾,安置灾民,控制疫病,恢复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最后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确定由我去北京汇报,他自己坐镇一线。会后,谭启龙乘坐成都军区的直升机查看灾情,接着我和副省长杨钟带着两位四川电视台记者坐直升机查看成都及周边地区灾情,并拍摄录像。放眼看去,川西平原汪洋一片,零星的屋顶似孤岛,成都城区被淹,温江专区、金堂全县被淹……灾情陆续汇总,全省除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和渡口市外,洪水波及14个地、市,119个县。在这些受灾县中,遭受不同程度淹没的县以上城市共53个,其中,金堂、潼南、合川、资阳、资中、射洪、南部7个县城灾情最重,成都市、重庆市的北碚区,以及龙泉驿、内江、富顺、丰都、涪陵、万县市、遂宁、剑阁、盐亭、南充市等地灾情也很严重。成渝、宝成、成昆三条铁路多处塌方,运输中断十多天。

焦头烂额的两周后,我带着辛文、财政厅厅长姜泽亭、秘书李昌明和四川电视台副台长李放赴京,住在四川办事处。国务院派车接了我和记者,到国务院汇报灾情,副总理万里主持会议。汇报时我讲得很简略,主要请大家看录像。录像引起很大震动,大家没想到天府之国成了泽国。国务院副秘书长田纪云刚从四川调到北京,万里在西南局工作过,看见重庆朝天门、北碚、江津等熟悉的地方被淹很震惊,连声说,太严重太严重了!田纪云说,用录像汇报是一大创举。胡耀邦听说后,要求第二天给他放录像。胡耀邦在川北工作过,从录像上看到他在南充曾住过的房子泡在水里。

会议决定,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共同拿钱救灾,田纪云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在北京待了十几天,和各部委谈,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国家计委副主任顾秀莲是老熟人,批钱很大方。国家建委是管理机构,没多少钱。谷牧也给了几百万。最后,国务院拿1个亿,中央各部委拿1个多亿,总数差不多3亿,给四川救灾,远远超出我的预期。

遂宁年年遭水灾,我利用这次机会,拨给遂宁七百万修建涪江防洪堤,一次性解决问题,不再被水患困扰。遂宁喜出望外,说我是天大的“财神”。1984年,遂宁防洪堤建成,我填词一首,当地刻碑于堤旁:

生查子·遂宁防洪堤工成以赋

(1984年6月)

城徒名遂宁,忽没洪波里。

村镇尽为墟,灾难几时已。

众心起巨堤,堆砌长千米。

挥臂挽狂澜,蜷首自东去。

1984年竣工的老防洪堤(图片来源:遂宁新闻网 )

水灾后3个月的一天,民政厅副厅长高振中②找我,他刚从川北回来,讲到达县地区几个县灾情很严重,却没拿到钱。我说达县地委书记李香山没报灾情有多严重,省里拨了20万元给他。我感觉问题严重,第二天安排了工作后,立刻去川北。第一天晚上十点到绵阳,绵阳总体情况还好;第二天到广元,广元比绵阳差,川北3个月没见太阳,粮食都是空壳,收成不乐观;第三天到旺苍,旺苍年年被淹;第四天到南江,南江归达县地区,对李香山意见很大,说他瞒报灾情。我在南江拍板,按每人每个月20斤口粮发放,记不得是发两个月或是3个月,川北旺苍、南江动用各自的储备粮,保证老百姓不饿肚子。第五天,我在巴中见到新任达县地委书记盛永堂,问他:你们在搞什么名堂?盛永堂解释李香山不了解下面的情况,我批评他:你们这么搞要不得!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应该实事求是。第六天,经盐亭回成都,盐亭很多老百姓营养不良。我同意盐亭参照旺苍、南江的办法。

实际上我没有权力动用储备粮,但人命关天,我决定先斩后奏。先借粮,以后丰收了还给国家。回到成都,我立刻向谭启龙汇报,谭启龙同意了。恰好这一年,灾情发生得比较早,灾后大太阳,补种后,四川三大粮区(温江专区、内江专区、江津专区)不仅大丰收,还增产了,遂宁、绵阳差一些,但也不错,当年即把借用的储备粮还清。

注:

①廖井丹(1914—2006),曾名剑鸣,四川长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新华日报社社长,新华社西南总分社社长,成都市委第一书记,四川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处书记,渡口市委第一书记兼攀枝花钢铁公司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②高振中(1924—2020),山西临汾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省临汾县四区区长,川西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四川省政法党组办公室副主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成员,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本文原载何郝炬著《行者春秋》,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 年3 月第1 版第317—319 页)

《行者春秋》 何郝炬著 2022年3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何郝炬 1922年生于四川成都。1937年末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夏县中心县委青委书记,中共曲翼绛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巡视团团员,冀鲁边区三地委组织部部长、二地委书记兼二军分区政委,渤海区二地委副书记兼二军分区副政委,山东支前委员会民站部副部长,渤海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民运部副部长,豫皖苏后勤(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第二野战军后勤运输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城市工作科科长,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航运局局长,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重庆分局局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国家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局长、党委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基本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国家建工部副部长,四川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副省长,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六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1月20日,何郝炬同志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100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郝炬(1922.5—2023.1),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主任,《四川省志》审核委员会负责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