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走近刘弄潮(19):抗日烽火(下)‖吴再洪

作者:吴再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15 14:26:21 浏览次数:545 【字体:

走近刘弄潮(18):抗日烽火(下)

吴再洪

1940年底,接到董必武新的指示,刘弄潮借故抽身,离开中训团,回到阔别17年的成都,负责开展大后方的抗战宣传发动工作,筹备前线慰问团。适值国民党为训练中小学生搞夏令营,为了点缀,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到夏令营演讲。刘弄潮和谭平山都被请到灌县夏令营去讲过话,动员青年学子一致抗战。刘弄潮还被夏令营挂以副主任名义。

一日演讲归来,刘弄潮因事到谭平山住在槐树街的寓所,巧遇正在朝阳大学教政治的邓初民。重逢后,他们经常会面。后来邓初民的左派学者身份过于引起国民党注意,决定转移到重庆去。刘弄潮不顾自身安危,亲自护送他上飞机,以保护他免遭特务纠缠。

邓初民(图片来源:山西新闻网)

这期间,刘弄潮通过各种社会渠道,向各界人士发出抗战呼吁,力促组成了民众劳军团,慰劳抗日前线的川军。

他重展早年在成都从事学生运动的热烈与魅力,在各阶层各场合进行演讲,宣传活动。很多爱国青年、进步学生先后听了他激越铿锵的演讲,都热血沸腾,纷纷走出书斋,放弃安逸,要求到前线去慰问抗日将士,为打击侵略者的正义战争献上一份力量。当时,成都各界民众的抗日激情鼎沸,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很快就筹组了两个劳军团,分赴南、北抗日战场。

就在这如火如荼的抗日热情激荡间,也催生了刘弄潮与一个名叫陈雪君的女孩子之间的爱情蓓蕾。

那是1941年元旦,雪君和自己的闺中密友小鲍,一起去智育电影院看电影。电影散场,两个女孩子一路说笑着回家。途中巧遇雪君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孙怒潮和夫人,他夫人是当时四川有名的电影明星黄候。这夫妻俩见到雪君非常高兴,孙怒潮说:“好久不见了,我还曾到处打听你的消息呢!”师母黄候虽是初次见面,却也没有一点电影明星的架子,非常热情地拉着雪君上上下下认真打量,并连声说:“我早就听孙老师夸奖你聪明漂亮,所以特别想见见你。今天总算看见了,确实是个漂亮的女孩儿,真招人喜欢……”

雪君告诉孙怒潮,自己不愿安享舒适的生活,所以,利用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书之余,还到成都中立化工厂当练习生,以深入社会底层,体察民情,准备着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新女性。

宿舍内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1943年)

没想到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孙怒潮夫妇竟带着一个约摸30岁年纪、戎装笔挺的军官,到中立化工厂来看雪君,但是并没有为彼此作介绍。随便闲聊了一会儿,就约雪君和小鲍一起去看电影。

进了电影院上到楼上包厢,雪君和小鲍坐在第一排,那三位坐在第二排。在整个过程中,军官与雪君始终没有交谈过一句话,但是雪君直觉地感到有一双清澈的眼睛,含着笑意直楞楞而深情地注视着自己。那军官,正是刘弄潮。

后来,大约两年后,在谈到那次初识时,刘弄潮才对雪君说:“我第一次见到你,就仿佛发现了一个我早就想见到的人,我就忍不住地直看。”他还坦白地告诉雪君:“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当你和你的朋友走在前面时,我还故意在你身旁走了几步,就是想比一下高矮,幸亏你并不比我高。”因为身高1米65的雪君,当时在众多四川女孩子中,算是个儿高的了,难怪刘弄潮在乍见之下,会有所担心。当问到雪君对他的第一印象时,雪君坦率地笑着说:“那天啊,我只感到有一双充满笑意的眼睛老盯着我看。而我对你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呢!”

2月1日,孙怒潮夫妇专程到雪君家里,拜访了她的祖母和父亲。因为是雪君的老师夫妇登门探望,她的家人自然是客气热情地接待。孙怒潮对雪君的父亲说:“明天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的劳军团就要出发了,市民在少城公园举行欢送会,我们和一些朋友都要去为他们送行呢。不知陈先生是否放心让雪君与我们一道去?”

雪君的父亲当即答道:“抗日爱国,人人有责。我没有理由阻止女儿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你们带她去好啦!”

临别,孙怒潮悄悄对雪君说:“那天,同我们一道看电影的军官姓刘,他是率领赴北战场劳军团的团长。刘先生很希望你能参加明天的欢送会,你一定要来哟!”

1941年2月2日,成都民众在少城公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欢送大会。一早,雪君就如约来到少城公园,与孙怒潮夫妇会合。刘弄潮在欢送大会上发表了长篇演讲,他的精彩抗日言辞,他的洋溢的爱国热忱,深深打动着听众,台下爆出阵阵掌声和震天的口号声,民众的爱国热情鼎沸着。

走下主席台,青年朋友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他,他一一与大家握手话别。终于,他摆脱众人,来到孙怒潮夫妇和雪君身边。

孙怒潮为他们做了正式介绍。刘弄潮在台上演讲时,雪君已更被他那难掩的傲人英气所吸引,被他那慷慨激昂唤人心扉、打动听众的魅力所感染,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孙怒潮夫妇向刘弄潮嘱咐一些注意安全、保重的话后,就推说有事要走。

刘弄潮急忙说:“我有个朋友住在附近的青年旅行社,我要过去同他告别一下,你们和我一道去嘛!”

黄候说:“今天实在有事情,让雪君代替我们陪你走一趟吧!”

雪君心想:“我是来欢送劳军团的,也是送他的,他还没走,我倒先走了,太没礼貌。既是师母说了,就陪他去吧。”于是,就与他同去,坐了不到十分钟,两人就回到公园等待出发。

这个朋友就是王元辉。后来刘弄潮告诉雪君,他是有意带她去的,是要让王元辉看看雪君,帮他出谋划策。他说,当时王元辉一见到雪君,就悄悄向他竖起大拇指,嘴里不同停地说:“好!好!好!”雪君这才恍然大悟,说:“原来如此,我当时一直奇怪,他为什么老是不停地说‘好’!”

来不及有更多交谈,欢送大会后,刘弄潮即亲率奔赴北战场的劳军团出征了。刘弄潮人虽离去,心里却深深印下了姑娘可爱的笑靥。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动情地记下了对雪君的好感,并赋诗云:“眉语眼传情,爽豪出热诚。谈笑愤醉梦,丽火炼丹心!”那天在谈笑间,刘弄潮曾当着雪君,对孙怒潮和黄候笑着说过:“冰雪聪明且热情如火,既是‘雪君’,更是‘丽火’呢!”的确,这个叫陈雪君的姑娘,确是一个开朗活泼的热血女儿,果如一团美丽的火焰。

看,从正式认识,刘弄潮就已经为陈雪君起好了一个新的名字:“丽火”,而雪君也十分喜欢。所以,当1948年进入华北解放区,向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报到,填写第一张革命干部履历表时,她在姓名栏里,就郑重地填上了刘弄潮为她起的这个新名字:“陈丽火”。从此,“陈雪君”就正式变成了“陈丽火”。虽然在我们的故事里,雪君要到1948年底,才正式改名为“丽火”。但是,为了方便读者,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在以下的篇幅中,便使用“丽火”这个名字吧。

前排:刘弄潮外孙赵扬欢,刘弄潮孙子刘扬威,孙女刘扬眉,2排:刘弄潮及夫人陈丽火,3排左起:刘弄潮幺女刘丹丽、女婿赵刚,刘弄潮长子刘丹岭,作者吴再洪,刘弄潮次子刘丹涯及妻卢

自1941年2月起,刘弄潮一直往返奔波在襄樊前线和蓉渝后方。先由陇海路到西安,再过潼关转河南,经洛阳赴湖北澴溪,再赴大洪山等地。

刘弄潮带劳军团在新安慰问爱国将领李家钰将军所率川军时,举行了战地慰劳大会。开会时,隔河的日军还不断向驻地开炮。李家钰将军在会上说:“你们是娘家人,带句话来都是甜的。何况你们不辞辛苦,跋涉千山万水,冒着敌人的炮火来慰劳,我们很感动。抗战几年,没有把敌人赶出去,我们很惭愧。我们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5千万四川同乡。倭寇不灭,我们决不还乡!”李将军特为刘弄潮题写了“男儿欲报国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的赠言。这位川军爱国将领后来血洒沙场,真正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豪言壮语(注:参看《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龙腾《为国捐躯将士——李家钰将军事略》)。

在劳军中,刘弄潮一方面要不断勉励、教育、帮助来自大后方,从未见过战火纷飞的年轻劳军团员;还在深入川军部队接触官兵中,见缝插针地对士兵及下级军官开展工作,鼓舞他们的士气斗志,宣传中共的联合抗日主张;并且每到一地都积极向当地民众宣讲抗日救亡的道理,发动民众投身抗战;他还不断发表战地通讯,如《北行劳军记——欢聚河岸献锦旗》等,对前线抗日川军将士的高昂士气及战地情况做目击报导。艰苦紧张的军旅生活,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感,使刘弄潮忘记一切地全身心地投注着热情和精力。

1942年,刘弄潮在大洪山第29集团军王缵绪部劳军,突然接到董必武的指示,要他设法在劳军后,留在该军开展地下情报工作。所以,在送走劳军团后,刘弄潮便留在该军,任军官大队长。在收集军事情报工作的同时,他自觉地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军队及地方民众的思想宣传发动工作。他在驻地组建了军民合作站,亲任站长;组织了民众训练班,训练民众。因开展的工作十分活跃,逐渐引起第29集团军中顽固势力的注意,他们在多种场合刁难他,同时也有地方专员上告,指控他干涉民众,有赤化嫌疑。

一天,在湖北山中急行军,暴雨骤至,刘弄潮不慎坠崖。

雨大,山陡,崖深,路滑,部队在急速前进。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它不会因一个人的生死存亡而停滞下奔驰的战车;也不会对一个人的生命而特别有所怜惜或眷顾。但,战争也并非完全是无情的血腥,它终有人性柔情显露的片刻。

几个深深爱戴敬重刘弄潮的年轻军人,不顾队伍的远去,不畏自身的危险,在风雨中呼唤着,找寻着,终于发现了昏迷的刘弄潮。他们用背包带连成绳索,攀援下崖,将他救起,抬往襄樊医院急治。

凭着在苦难、艰辛的环境下锤炼出的强健体魄,凭着对理想孜孜以求、不言放弃的执着不屈的坚强毅力,刘弄潮战胜死神,活了下来。

从血与火的战场转入宁静的医院,刘弄潮长期以来紧绷的身心得以松弛与休整。疗养中,他徜徉在山间溪畔,静听叮咚的鸣泉,遥赏水中的赤莲。和平,令他想到远在大后方的青年朋友们,使他忆起热情爽朗的丽火,不禁思如喷泉,吟诗遥赞美丽似火的赤莲。

伤未痊愈,刘弄潮接到董必武指示:由于第29集团军的情况十分复杂险恶,已对其身份产生怀疑,速以养伤为借口脱离29军。董必武命令他利用与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昔日同乡、同窗、老友等特殊关系,尽快打入第22集团军,着重在川军将领陈离所率部队中,开展抗日统战工作。

面对新的任务,刘弄潮没有片刻犹豫,在长期的地下斗争中,他已习惯于绝对服从铁的纪律。情况也十分凑巧,第29集团军奉命调防湖南,归陈诚指挥。而大洪山恰由45军的陈离师接防。于是,刘弄潮以伤势未愈为借口,脱离了第29集团军。性急的他,不等伤愈便通过关系进入第22集团军,任高级参谋。

在活跃的抗日战场上,在严酷的对敌斗争中,刘弄潮以出众的才能和胆识,用质朴的坦诚和宽厚,赢得了陈离的信任、钦佩与友谊。他们从相识、相交到相互沟通、理解、默契,逐渐成为推心置腹的朋友。正是这种深沉的理解与倾心的相知,随着岁月的酿制,积淀下醇厚的友情底蕴,使他们结为终生信赖的朋友。时隔30多年后,当刘弄潮运交华盖,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一家破散飘零的危难之际,身为中国林业部副部长的陈离,才能挺身而出,不怕引火烧身,把刘弄潮孤助无依的家人接到自家栖身,并深情地对刘弄潮的儿女们说:“你们的爸爸,是我所钦佩的共产党人,他对我的革命影响非常之大。唉,命运对他不公,他是一个最正直的人。”

1943年初,刘弄潮随陈离由抗日前线回到后方,继续从事军事情报工作。他在重庆见到董必武指定给他的中共党组织联系人邓初民。通过邓初民向董必武报告了两年多的工作情况,并再次提出调赴延安的请求。

董必武很快约见了刘弄潮,首先对他几年来的工作成效加以肯定,表示满意。在谈到组织关系问题时,董必武耐心地让刘弄潮尽情倾诉。

在党组织的负责人面前,刘弄潮有如远归的游子,面对母亲畅所欲言。他坦诚地诉说着几年来,不能名正言顺地以共产党员身份,恢复组织关系的惆怅与失落感。作为1921年就投身革命的共产党员,心中充塞着委屈和痛苦,精神上负载着无法排遣的压力和忧伤。但尽管如此,多年来,在大革命受挫,许多人消沉退缩、变节、离去的当口,自己却在四处找党;自觉投入对敌斗争;在黑牢五载宁死不屈;在抗日烽火中,按照党的指示,活跃在战区;在白色恐怖中,领受党的命令,孤军战斗在敌人心脏。面对一系列艰难困苦的环境,从未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丝毫动摇。而且,在组织形式上,自己的组织关系虽未得以重新确认,但始终在中共地下组织负责人董必武、叶剑英、鲁自诚等人直接领导下,按照党的命令,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打入敌人内部,从事着军事情报、抗日救亡、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从来没有顾及个人安危,计较个人荣辱。而唯一属于自己个人的要求,仅仅是尽快接受党的考察,恢复共产党员的政治身份。

的确,战争的动荡,中共处于地下斗争的处境,都给组织审查带来一定困难。大革命时期的同志、战友牺牲了,失散了,但不乏许多作为旁证或间接的材料和战友。如不及时作出政治结论,那么自己长久以来孤军战斗在敌人营垒,与党的组织联系仅仅是通过阶段性的联络人来维系,久而久之,势必成为日后审查更复杂的障碍。鉴于目前抗日劳军、改造川军将领等工作均已告一段落,恳请组织将自己调离白区,接受审查。刘弄潮还向董必武谈到,自从在五四运动中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以来,自己就始终醉心于这一理论的学术探讨,但严酷的地下斗争,使他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为此,十分向往能赴延安或苏联学习深造,潜心攻读。

董必武表示,作为自二七大罢工就结识的革命同志,他完全理解并体谅刘弄潮的心情和苦衷,但革命岂能感情用事。

董必武严肃地代表中共党的组织,郑重要求刘弄潮必须抛开一切属于个人的考虑,全力做好党交给他的隐蔽战线工作。从目前时局出发,他正是党组织不可多得的急需人才。既有坚定信仰,经过铁窗考验,又有丰富地下对敌斗争经验,更为难得的是,他具有游刃于国民党上层开展活动的特殊社会关系和身份。因此,党需要他坚守在国统区,而不是为解决个人问题去延安或苏联。至于恢复组织关系,只能有待环境宽松再作审查。

话已至此,再无回旋余地。刘弄潮受命必须立即利用陈离出任成都防空司令的有利时机,再次打入国民党上层,开展情报及促进国共合作的工作。刘弄潮没有抉择和权衡的迟疑,抛开委屈无条件地服从了党的决定,继续单枪匹马地战斗在国统区的特殊岗位上。

自从刘弄潮率劳军团走后,丽火就不断收到他的来信,基本上是一周两封,每封一张纸,写满为止。起初是称呼她“雪君小妹妹”,后来就逐渐变成了“可爱的”“聪明的”“亲爱的”小妹妹了。因为信中讲的都是抗日前线的见闻,令丽火读得激动振奋。心无城府天真单纯的她,常常高兴地把来信拿给家人阅读,以致二嫂老是笑称她为“小妹妹”。因为刘弄潮在北战场劳军行踪不定,丽火很少回信,直到他在襄樊养伤相对安定下来,才开始经常通信。不过,丽火只是把刘弄潮当作老师看待,从来没有过其他想法。而且,当时丽火不乏年轻有为英俊潇洒的追求者。

终于,足登马靴,着合体军服,披黑呢大氅,一身戎装的刘弄潮,出现在丽火面前。那原本充溢着智睿倜傥书卷气息的脸庞,如今被战争的硝烟,涂抹上一层阳刚英武之气。经过血与火的战场淬炼,刘弄潮那曾经锋芒外露锐气犀利,善于在民众中振臂挥引的热烈激情,也已浓缩积淀为一份淳厚深沉的成熟。

他的变化,无论内在还是外表,都令年轻单纯的丽火生出无限仰慕与敬重。因两人通信的逐渐频繁,以及刘弄潮回到成都后,经常给丽火带来有关新思潮的书籍和列宁、斯大林的传记,再加上从每次的接触中,都能受到他革命激情的感染,丽火觉得他比其他青年更成熟可靠,思想前卫,性格善良,刚毅沉着,爱憎分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追求的事业,可以奋不顾身,生死以赴,这样的人值得信赖。既然他能为自己热爱的理想献身,也就一定会为自己所热爱的人奉献出一切。于是,丽火逐渐疏远其他朋友,同他更加接近起来。为此,丽火曾和祖母、父兄产生分歧,二哥还告诫她:“我看刘弄潮是共产党,你要多加小心!”

1943年中秋,刘弄潮约丽火到青春岛散步赏月。他对丽火谈到了自己的童年、学生时代,谈到寻觅的理想,确立的信仰。当明月升起时,他又侃侃谈到大明湖畔身陷囹圄时,仰望到的如水冷月,谈到逝去的亲人,谈到亲如弟兄的牺牲的难友。

他其实是在委婉地告诉丽火,自己走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风险之路。一个四海为家的革命者,注定有着跌宕的人生。他的本意是要暗示那年轻的充满激情与幻想的姑娘,对于与自己这样有着太强叛逆性格的人交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结果恰恰相反,他的讲述,他的故事,不仅没有吓退年轻的丽火,反倒更挑起了姑娘强烈的好奇与钦佩。

随着交往的频繁,彼此的了解愈加深入。他们花前月下畅谈人生,憧憬未来。刘弄潮曾情不自禁脱口赞道:“纯洁如雪,热情似火,呵,青春丽火!”他们鸿雁传情抒发心声,歌咏爱情。刘弄潮曾在信中把习惯的落款“砻潮”,改为“弄潮”,他幽默地回答丽火的询问:“嫁与弄潮儿嘛!”

终于,丽火决定把自己一生的幸福,交到刘弄潮的手中……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吴再洪,曾用名吴再红,四川新都人,1981年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放弃留校机会申请到核试验基地工作,2004年转业回乡。曾任基地政治部宣传处长、气象总站政委、试验工程技术部气象研究室政委、靶场部气象研究室政委。出版有《采菊东篱下》《为什么要学哲学》等专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再洪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