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20世纪60年代老报纸关于苍溪知识青年参加农村建设的报道‖吴中桦

作者:吴中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02 15:03:04 浏览次数:471 【字体:

20世纪60年代老报纸关于

苍溪知识青年参加农村建设的报道

吴中桦

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收藏着两份20世纪60年代老报纸上有关于“苍溪知识青年”的新闻报道:一是1962年5月11日《人民日报》第1版报道《苍溪知识青年积极参加山区建设》,二是1964年7月23日《文汇报》报道《苍溪知识青年办起一批园艺场》。

1962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苍溪知识青年积极参加山区建设》(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藏)

《人民日报》发表的《苍溪知识青年积极参加山区建设》一文说:苍溪县过去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地方,刚建立农业社的时候,许多社都到外地聘请会计和记分员。随着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毕业生的增多,目前这个县参加农业生产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已经有两千多人,高小毕业生有一万一千多人,共占全县总人口3%,每个生产队有高小毕业生,90%的大队有初中毕业生,一半以上的公社有高中毕业生。

现在,文昌区80%以上生产队都有了具备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会计人员;还有三十九名知识青年在生产大队和公社里担任会计或其他职务。

运山公社二十一个知识青年在荒山上建立园艺场的事迹,在苍溪县更是广泛流传着。这些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1956年建立园艺小组(园艺场的前身)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已经在九个山头开出了一百八十多亩荒地,培育了三十多亩果苗,种植了一万八千多株果树。他们学习米丘林的著作,培育成功了当年嫁接、当年结果的雪梨,试验成功了梨树、苹果的快速育苗方法。他们还在山上种粮种菜,养牛养猪。

1964年7月23日《文汇报》报道《苍溪知识青年办起一批园艺场》(原苍溪县麻纺厂吴从宪藏)

《文汇报》发表的《苍溪知识青年办起一批园艺场》一文说:苍溪县的运山公社组织一批回乡知识青年在石门子荒山上创办起一个园艺场……几年来全县先后组织六百多名城鎭知识青年和居民下乡上山,同农村知识青年一起又兴办了一百七十二处园艺场。这些园艺场这几年栽培的果树占苍溪全县公社化以来栽培的果树将近一半。它们培育的果树苗达二百六十万株,不仅满足了全县发展果树生产的需要,还供应绵阳、达县等专区一部分。

从这两篇关于苍溪知识青年的报道可以看出,当时农村需要知识青年从事会计和记分员等工作,同时利用知识青年创办园艺场。这些报道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段历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酝酿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步于1956年至1957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始于1962年,到1968年演变成“文化大革命”的一部分——上山下乡运动,并出现了两次高潮:1968年至1972年是第一次高潮,1973年至1977年是第二次高潮。1978年至1983年是尾声,知青大量回城。

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蓬勃发展,农村建设急需有文化的青年,需要大量的财会人员、记工员、政治宣传员、托儿所保育员、扫盲教员,因此,对于有知识的年轻人的需求被写进了许多乡的合作化规划中;二是国家不能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在这两个主要背景下,国家开始实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家居农村在城镇就业的回乡生产,这部分人被称为“回乡知青”,久居城市到农村集体插队或分散插队,这部分被称为“下乡知青”或“插队知青”。

1957年,四川省发布的《关于指导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的指示》《关于执行中央关于安排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的指示的意见》,对组织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到农村作出部署,并明确指出,凡是没有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就业和自学的问题,尤其是应该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家在城市的学生,除少数能够在城市就业和一部分有条件自学的以外,其余学生都应该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愉快地到农村去。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形式有插队、回乡、插场和插团等。插队即到农村生产队参加生产劳动。到农村插队,是知青上山下乡的主要形式,一般是分散插队,也有少数是集体插队。

报道中提到的知识青年,是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1955年,凡有高小毕业以上学历的青年均可划入知识青年之列。1968年将,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青年划入知识青年之列,而小学毕业生则未列入。

20世纪50年代,我国小学的体制分初小和高小。一至四年级是初小,五至六年级是高小,那时初小升高小是需考试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小学由6年制调整为5年制,不再有“初小”与“高小”之分。

自1962年四川有计划地开展城镇知青上山下乡以来,到1966年底,全省共动员安置城镇知青上山下乡78976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积极作用主要是对于当时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乡镇企业的建立,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大幅度地改变了农村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青年就业危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吴中桦(中铁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民盟盟员,高级经济师,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