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诗歌里的通州风情
元稹,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和代表作家之一,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元和十年(815),降职为通州(今通川区)司马。所以元稹和通州有着说不尽的情缘!
元稹在通州做官期间,可以说是他人生仕途最失意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他为官最有作为的时期。通州人民至今都对元稹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不仅在凤凰山建有元稹纪念馆,每年还以“元九登高”的习俗来怀念他的功德。
元稹和白居易
元稹被贬通州的四年,历经了风霜与坎坷,也正是由于前期坎坷的仕途磨砺,让他的身心得以历练,成就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了很多流传于后世的佳作。元稹在通州为官期间励精图治,初步改变了这里原始落后的面貌。因此,研究元稹在通州所写诗歌,就有着很大的价值和必要性。这里仅就元稹在通州风土人情方面所作的诗歌列举一二,以飨读者。
南昌滩
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明滩拽捻迟。
橹窡动摇妨作梦,巴童指点笑吟诗。
畲馀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水湄。
物色可怜心莫恨,此行都是独行时。
夕阳下,明净的渠江在山间弯弯曲曲的奔流着。由于逆水行舟的缘故,在水流湍急的南昌滩耽搁的时间太久了,船夫使劲地划着船,身子随着船的摇晃仿佛要进入梦乡了。由于当时通州比较落后,因此诗人在船头吟诗时,当地的孩童看到后觉得很稀奇、有趣。在渠江,一路行船,都可以看见当地人民刀耕火种的场景,残阳照着岸边的水草泛起了白色的水光。不要对眼前这一幕幕凄凉的景象感到怨恨,因为这次来通州,一路上也就只有诗人孤身一人。诗人在本诗中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加上最后一句对反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将去往通州任职路上,在渠江南昌滩一带所见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写入诗歌,展现出了一幅幅凄凉的真实画面,表现出了诗人此行一路上悲凉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通 州
平生欲得山中住,天与通州绕郡山。
睡到日西无一事,月储三万买教闲。
这首诗可以大致了解到诗人在通州任职期间的生活状态。通州城周围的山很高,诗人总是爱在闲暇之余到深山中去住,很有一种隐士的风范。平日里,诗人的生活很清闲,睡到日薄西山也无事可干。由于诗人在这里生活过得十分悠闲,少去了很多世俗花销,所以每月总能攒下不少积蓄。本首诗在朴实的语言中夹带着夸张的修辞手法。全篇诗歌的总基调是平铺直叙,在二四两句有夸张成分,第二句把通州的山夸大成与天相连,旨在表现诗人所居住的环境很清幽(还有一种看法:诗人把连天的大山看成了一个囚笼,自己现今被困于此);第四句将每月的积蓄作了夸大,三万本为大额数目的泛指,意在表明自己在这里没有应酬与琐事的缠身,生活恬淡如水,波澜不惊(另一种看法:也表现出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被当朝权贵遗忘的一种郁闷与无奈,有钱花不出去啊)。表面来看,诗人的心似乎在这里确实找到了慰藉,但这种“睡到日西无一事”的生活,却隐约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的空虚和百无聊赖,是在把反话给正说了。这些诗歌正好反映了元稹在通州作司马时,他的一些亲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