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亲情文化】寻亲,东川马氏族人到会理(上)‖马啸

作者:马 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28 13:25:28 浏览次数: 【字体:

寻亲

东川马氏族人到会理(上)

马 啸

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水流千里,不舍其源。寻根问祖,敦亲睦族,慎终追远,是每一个华夏族人共有的情结。

——题记

2024年2月13日,大年初四,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正是人们踏春游赏景、走亲访友的大好时光。当日上午,笔者送长子马力与女友到德昌西站,他们在此乘坐高铁去南充旅游。我驾车返回会理时已是正午时分。走下车来,阳光明媚,碧空如洗。

下午四点多,放在客厅茶几上的手机突然响起。眼下正值春节小长假中段,潜意识告诉我,打电话的人一定有要事相告。在微信功能逐渐强大的今天,只要不是特别紧急和重要的事情,人们往往会通过微信留言,以一种慢节奏的方式进行交流。

拿起手机一看,电话是老家的弟弟打来的。他说有几位从云南省东川区过来的马氏族人,专程到会理寻亲。他们在108国道看见自家开的“马氏商行”招牌,便停了下来,向他打听有关会理马氏支系的情况。弟弟说自己讲得不是很清楚,于是告诉对方,我二哥就在参与会理马氏家族续谱事宜,知道得更多一些,你们可以找他聊一聊。于是,弟弟把电话打了过来。

电话中,我让弟弟把我的号码告诉对方,请他们到家里来,见面后详谈。不一会儿,便有一个显示“云南昆明”的电话打了进来,我让对方用我的号码加我微信,我把定位发给他。验证通过时看见对方的微信昵称是“马常恺,曾用名马永林”。昵称中备注“曾用名”,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见。

“是为了方便寻亲吗?”我这样想。

笔者现居会理古城东面的龙腾新区,而老家在城南街道小地名前所坝。从城南老家到我家有七八公里路程,驾车也就十多分钟。

在等待对方到来的这个时间里,我从书房里找出精心收存的老《族谱》和一本扫描件,并做好接待客人的准备——烧开水、找出纸杯和茶叶。不多一会儿,便接到刚才打来的那个电话,说他们已到定位附近。我发的定位是距我家50米的一个大型超市。便让他们再往前开,看见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过桥左手边的第一户人家就是我家。

为什么定位要距我家50米?一是超市位置比较显眼,方便对方。二是给我有一个缓冲,让我在这短时间里走下楼去,站在小桥上迎接他们。

拿上族谱,提着水壶、纸杯来到楼下。我把手里的东西放在一楼“根雕门市”的木质大茶几上,笑着告诉店主,有朋自云南来。这间门面当街又宽敞,方便接待。

寻亲团一共9人,乘坐两辆轿车。见面作简单交流后,引导他们把车子停在门市前面的街沿边。刚才与我电话联系的,便是寻亲团的领队,名字叫马常恺的,年龄在40多岁,满口的云南方音,他把两辆车说成“两张车”。会理方言说的是“两架车”。

根雕门市的店主帮着我给寻亲团的成员们端茶倒水,我招呼大伙儿围着大茶几坐下来稍事休息。

接下来,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领队操着云南方音简要介绍了随行9位成员的情况,他们之中既有耄耋之年的长者,也有刚过花甲之年的退休人员,还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更有风华正茂的年轻后生。

领队接着说,现居云南省东川区的马氏家族有30余户人家,一百多位族人。据族人口口相传,一世祖是明朝年间从南京应天府而来。当时的三兄弟,一人定居云南东川,另外两兄弟则到了会理。最初,两地间的宗亲彼此还有往来,但时间一长也就失去联系了。此行,就是来找寻当初到会理的两兄弟的后人。

明朝初年,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兵30万从南京出征云南,平滇建政。随后又平定会理月鲁帖木儿叛乱。云南人、会理人的祖上有部分就是当年的明军官兵留下来的。

因年代久远,寻亲团一行也不知道从哪儿找起。当天上午,他们一进入会理地界便开始向路人询问。有人向他们指路,说城南街道居住着几十户马氏人家。途经前所坝时,笔者弟弟家开在108国道旁的“马氏商行”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招牌上的“马氏”二字,一瞬间让他们觉得好亲切、好激动啊,便驻车找到了笔者弟弟。

知道他们寻亲心切,我便给他们出示了会理前所坝《马氏族谱》。这本老族谱,系1950年族人所续,毛边纸,毛笔手书体字迹。我翻开《族谱》为他们讲述,我们这个支系的祖籍为陕西扶风,一世祖展颐公系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由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青石板带兵来川,“征剿月鲁,留落会川”。因平叛有功,被朝廷授予“护国将军”荣誉。二世祖明週公移居前所坝,世代繁衍生息。算起来,到我们这辈已是第13世了,我们这个支系的字辈为:“展明仕国、单廷文必、佩德有正、世勋纯其。”

由此看来,云南东川马氏与我们这个支系至少有两点是相同的。一是时间上,都是大明王朝那阵子过来的;二是地点上,发派祖都是从南京应天府而来。其他的,就找不到有什么关联点了。

说到这儿,我抬起头来问寻亲团:“你们支系有没有族谱?”对方说没有,正因为没有,所以找来了。

我们知道,没有族谱,就不清楚自己的祖宗是谁,是从哪里来的;没有族谱,就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你更不清楚哪些同姓的宗亲和你是一家人;没有族谱,单凭族人一辈辈口口相传,如此寻亲,犹如大海捞针,非常困难。毕竟过去了600多年时间,年代久远,没有留下祖籍地的具体位置,寻亲的难度可想而知。

接下来,我又把自己知道的会理马氏各支系的大概情况做了介绍,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此时,笔者想到一位对会理《马氏族谱》读得透、钻得深,对各个支系颇为熟悉的族人——挂金梅支系第十六世马家林。他在会理古城东街和邮政街开有“马家种子”门市,经营蔬菜种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平日里喜欢翻看《族谱》,能准确说出会理马氏某个支系某位族人的相关信息,并很快翻着族谱来印证。

他给他打去电话,他说眼下是春种的大好季节,买种子的人络绎不绝,还在忙着呢。不过,他答应晚上七点钟半过来。

无意中抬起手腕一看,手表时针分针指向五点四十,已到吃晚饭时间。家里小锅小灶,一时半晌显然弄不出一大桌饭菜。于是招呼远道而来的寻亲团一行,随我步行来到濯缨桥对面的“龙腾餐馆”。

正值春节期间,餐馆里人声鼎沸,楼上楼下座无虚席。点完菜,我们只好暂时退出来,走到馆子对面的绿地广场边稍候。不一会儿看见餐馆有人出来,我们第二次走了进去。围坐圆桌,大家一边喝酒吃饭,一边就双边支系情况作进一步交流。

寻亲团领队马常恺说,到会理寻亲,已是几代人的夙愿,因历史条件限制,一直未能如愿。如今国强民富,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春节期间正好是宗亲们都有空的时候,于是便组团到会理来了。

晚饭结束已是傍晚时分,我和寻亲团一行走出餐馆。此时,迎宾大道两旁的路灯已亮了起来。华灯照耀下的绿地广场,景色更加迷人;暖暖的春风中,一树树怒放的玉兰花娉婷袅娜。濯缨桥头人头攒动,沉浸在节日气氛里的人们四下游走,滨河路上人流如潮,绿地广场热闹非凡。不时响起的阵阵鞭炮声,让古城会理年味十足,也似乎在提示着有些醉意的我们,身处太平盛世,岁月如此美好!

作者简介

马啸,本名马世权,会理市第一中学校刊《景庄文艺》主编。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凉山州作家协会会员,会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云南日报》《教育导报》《中外文艺》等报刊。著有散文集《随梦飞翔》、校本教材《别有情趣的会理方言》和方言文化集《会理方言赏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马 啸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