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羌年与北川羌族文化故事‖郭徽

作者:郭 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20 17:06:17 浏览次数:631 【字体:

羌年与北川羌族文化故事

郭 徽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中国“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这个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再度引起世人的瞩目。在这个令羌族民众深感欣喜和自豪的时刻,让我们从北川羌族的起源开始,来探寻羌年和北川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源:文化北川公众号

北川羌族的起源与羌族史诗《羌戈大战》

北川自古就是以羌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汉代以后的文献将其称为“西南夷”“西羌”“茂州蛮”“龙州蛮”“白草番”“青片番”。清乾隆《石泉县志》(北川境从唐代到清代属“石泉县”)中附有“五十八番寨”图,其中的白草坝、外白寨、大鸭渡、小鸭渡等众多番寨名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初,县内相继建立20个羌族乡和1个羌族藏族乡,占全县31个乡镇的68%。198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自1988年1月起北川按少数民族县待遇”,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2003年7月6日,国务院国函〔2003〕75号批准建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10月25日(农历十月初一,羌年)

举行隆重的成立庆典,成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2022年,全县羌族人口约8.6万人,占全国羌族人口的1/3。

关于北川羌族的起源,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早在两三万年前,还处于进化过程中的人类先祖,就把北川的深山峡谷当作栖息地。县境东部甘溪一带,至今仍保存着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人类活动的遗迹。数千年前,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羌人部落向南迁徙,进入川西北地区定居下来,成为早期的土著羌人。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又一支羌人从西北大草原南迁,到达岷江、涪江上游一带,逐渐与土著羌人融合,并繁衍至今。

关于西北古羌族南迁至岷江和涪江上游定居的情形,汉文典籍均未作专门记载,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却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作了描述。其中的“羌”,指的是从西北大草原南迁的羌族;“戈”,即戈基人,是西北羌族对更早定居于岷江、涪江上游的土著羌族的称呼。按史诗的叙述,羌人本来生活在西北大草原,由于遭到“魔兵”追杀,羌人九弟兄率领九支人马向西迁徙,战乱中被“魔兵”冲散,便各自奔波找前程。其中,一支叫白构的部落中途又折而向南。当他们逃到“日嘎岭”驻扎下来后,再也寻找不到其他八支人马的下落,自身却又遭到尾随而来的“魔兵”的攻击。危急时刻,天神木比塔决定出手相救。他抛下三块白石化作高大的雪山,挡住了追击的“魔兵”,羌人才得以脱险。随后,羌人翻越青海与四川之间的大山,进入岷江上游,开始在“热兹”定居下来。

“热兹”即今松潘,这里的草地宽广无边,和西北大草原一样,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成为南迁羌人的新家园。他们在这里放牧饲养,逐渐繁荣起来。后来,他们受到“日补坝”(今茂县县城所在地)的“戈基人”的侵扰。当矛盾激化时,由天神木比塔充当裁判,双方进行了多次对决。第一战,天神授给羌人木棒,却让戈基人拿麻秆作武器,因为双方所用武器有优劣之别,所以羌人轻松取胜。接着,天神又让羌人使用白石、戈基人使用雪团决战,坚硬的石头能够致命,松软的雪团却不能伤人,羌人再次得胜。再后来,天神又描绘悬崖之下如何美好,然后把状如羌人的草人推下悬崖,事先躲藏在悬崖下的羌人证实,这里确如天神所言,是个有丰盛美食的福地,受到谎言引诱的戈基人纷纷跳下悬崖而丢掉了性命。此后,天神还让双方比赛登天,羌人攀登的是高大的马桑树,很快抵达天庭,而戈基人从矮树往上爬,结果又以失败告终。天神以诸如此类的方式来消灭戈基人的肉体,打击戈基人的信心。由于处处有天神暗中相助,羌人终于打败了戈基人,取得完全胜利,占领了日补坝。羌人为报答神恩,奉白石为最高天神,这种习俗相传至今。羌人在今茂县盆地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增长,势力壮大。阿巴白构有九个儿子,便分散定居到今岷江和涪江上游各地,其中九儿名叫尔国(又写作尔国基),迁徙到“巨达”,也就是现在的北川。

《羌戈大战》本是羌族“释比”(即巫师)作法时演唱的经典,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却生动地反映了西北羌人南迁的历程。按《羌戈大战》所述,羌人大规模迁徙是迫于战乱,因此一般认为是在秦汉之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大将军蒙恬率军三十万北伐匈奴;汉代,武帝也曾多次派兵出击匈奴。这些战争虽然打击的目标是匈奴,但对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羌人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迫使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

《羌戈大战》讲述了两场战争:先是“羌”与“魔兵”之间的战争,“魔兵”迫使羌人离开了自己在西北大草原的家园,说的是迁徙的原因;后是“羌”与“戈”的对决,“羌”作为胜利者,占领了“戈”在岷江和涪江上游的家园,说的是迁徙的结果。两场战争,完整反映了西北羌族南迁并与土著羌族融合的过程。

被古羌人称为“巨达”的北川,森林茂密,气候温和。西北地区的羌人来到这里后,失去了放牧的条件。为适应高山峡谷的生活环境,他们开始向土著羌族学习种植技术,从而改变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进入农耕文明。土著羌人戈基人与西北羌人相融合,成为北川羌族之先民。

释比戏与跳沙朗

羌年的祭祀活动通常由羌族释比主持。释比,古羌人称为“许”,类似于汉人所称的“端公”。古羌人敬重释比,认为他神通广大,具备多种本领,能沟通神灵,帮助羌人行善事、行公道。释比文化来源于羌族的神话传说: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儿木姐珠爱上羌族牧羊人斗安珠,愿下嫁到人间生活。天神木比塔满足了小女儿的愿望,又听说人世间有妖魔作怪,为确保女儿的生活幸福,就派了一位法力强大、神通广大、能占卜、能掐会算的祭司木纳陪女儿木姐珠下凡,帮助驱灾驱魔,繁荣兴旺羌寨。木纳遵照天神的旨意,带着经书来到人间,帮助羌人请神送鬼,力保羌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一天他的经书不小心丢失,被一只羊吃了。木纳不见了经书,急得团团乱转。这时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金丝猴给他出了一个主意:羊吃了你的经书,你就把羊杀了,剥了羊皮做成鼓,今后作法时,你敲起羊皮鼓,经文自然就吐出来了。木纳照此办了,果然灵验。于是,释比后来作法时都要戴猴皮帽,手敲羊皮鼓,口唱释比经。

北川的释比文化,主要流行于北川青片河、白草河流域及漩坪、陈家坝、曲山、擂鼓等乡镇。释比在羌人生活、生产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不但负责主持羌历年、祭山会等大型集体祭祀活动,还可为单户家人做驱邪驱魔、治病消灾、许愿还愿等法事。释比在作法时演唱的经典,内容包罗万象,涵盖羌族的历史变迁、精神信仰、思想道德、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堪称反映羌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释比作法又叫释比戏,有成套的法事仪式,有各类经书唱本,有前传后教的各类法术,包括各种口令、手诀和步法。释比作法时所用之物,称为法器,除了猴皮帽、羊皮鼓以外,还有法印、符板、响盘、法铃、独角、法刀、神杖等。释比借这些法器的演示与神鬼联系。作法时,释比头戴猴皮三角帽,身穿短褂,腰围长裙,手执羊皮鼓,边打边唱,并模拟猴的动作舞蹈。其唱腔变化复杂,咒语高深难懂,鼓点和舞步特别。除经、咒外,释比还有预卜(羊髀卜、白狗卜、鸡蛋卜)、送鬼(送茅人)、踩红锅(踩烧红的铁锅)、舔铧头(舔烧红的铁铧)、吐油火(喝烧烫的菜油吐火)、炭火洗脸等巫术表演,神秘莫测,深得信众尊崇。

图源:绵阳看点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北川羌族传统的释比文化逐渐衰落,如今已濒临失传。2022年2月,羌族释比戏被列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释比戏也从过去的宗教迷信活动,演变为反映羌族历史变迁、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成为北川羌族节庆中重要的民俗文化展演项目。

跳沙朗也是北川羌族民众庆祝羌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沙朗,原为羌语北方言词汇,意为“唱起来、跳起来”,是羌族人民娱己娱神的重要方式,后来演变为羌族歌舞的统称。《羌族释比经典·取火种》一文写道:天神蒙格西的儿子燃比娃冒着生命危险,上天历经各种磨炼,克服重重困难将火种藏在白石里带到了人间,点燃了羌人的第一堆篝火,从此改变了古羌人的生活方式。羌人每当狩猎成功归来都会在树林里或草原上燃起篝火,一边烤着猎物,一边围着火堆边唱边跳,来庆祝狩猎成功。羌人从而逐步发展为喜庆沙朗,现今仍保留此古俗。

羌族沙朗属于集体性舞蹈,由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下肢动作灵活,双臂前后摆动,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完全用羌语演唱。沙朗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舞动时,男外女内,围着篝火,且歌且舞且旋移,甩手摇肩,身体俯仰,脚步腾跃,随节奏不断变化。沙朗舞节奏明快,舞姿或雄健或优美,体现了羌族民众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北川,沙朗流行甚广,每逢羌年等重大节庆活动,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跳沙朗表演。2009年,由北川羌族自治县申报的羌族沙朗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年的起源与传承发展

羌年,又称“羌历年”,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是羌族人民的新年节日,也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它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也有7—8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羌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羌人过新年实际上是每年一次的庆祝丰收和感恩的活动。羌族释比经典神话故事《木姐珠》中说,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儿木姐珠下凡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结婚,临行时,父母给了树种、粮种和牲畜作陪奁。木姐珠来到凡间后,很快繁衍了人类,所种的树木骤然成林,粮食丰收,牲畜成群。木姐珠不忘父母恩泽,在秋收后把丰收的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放在原野上,向上天祝祷。从此,羌历年就成为羌民喜庆丰收、感谢上天的日子。

羌年的日期,传说是由古羌人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即古夏历算法)共同推演而来。据史料记载,羌历以十个月为一年,一个月三十六天,余下五天为过年,合计三百六十五天。清康熙以前,羌年的日期是以羌历计算的。后来,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羌族人开始使用农历历法,并将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这天作为羌历新年。

旧时羌年庆祝活动由各村寨自行组织。羌年来临,各家各户便忙着杀猪宰羊,蒸“瓦达”(一种用荞面包肉和豆腐做成的三叉形大蒸饺),有的还用麦面做成牛、羊、鸡、马、狗等各种形状的彩色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人家在墙壁画上“万”字格,以祈求吉祥如意、万福万寿。羌年当天,全寨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带上祭品、咂酒和食品出门,到野外参加庆祝活动。青壮年男子还在彩色腰带上插一支两尺多长的油竹管,内装三根锦鸡长翎。庆祝活动大体由祭祀和娱乐两部分内容组成。先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宰杀牛羊祭天神,焚烧纸做的猛兽,驱除邪恶;继而由4名壮汉抬着天神的象征——白石,众人随同遍游全寨;接着男女老少在草坪上围成一个个圆圈,载歌载舞,俗称跳喜庆沙朗。其间,穿插饮咂酒、共享所带美食、互贺新年等活动,狂欢到深夜方尽兴而散。

国弱民贫的年代,大规模的羌年庆祝活动一度中断。1986年,在北京的羌族同胞倡议恢复羌历年,得到国家民委支持。1987年农历十月初一,四川省民委在成都举行庆祝羌历年活动。自此,羌族同胞统一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作为羌历新年,并逐渐恢复各种庆祝活动。2007年3月,羌年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发生汶川特大地震,北川等羌族聚居地区成为极重灾区,羌族传统文化严重受损,对羌年文化的保护也由此上升到国家层面,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关部门开始建立羌年文化的完整档案,对现存传承人进行登记造册。国家投入资金,建立《羌年活动传承人纪实录》数据库,提供羌年文化传承所需的物质保障。同时,对地震损坏的羌年祭祀场所进行修复加固。2009年10月,经北川、茂县、汶川、理县等四地联合申报,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川从1991年开始,每年以县城为中心举办庆羌年活动。为适应现代形势,新恢复的羌年成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性的节日,活动内容也演变为以民族歌舞、民俗文化展演和商贸交流为主。节日期间,人们走出家门,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丰收,共同憧憬未来,气氛喜庆而热烈。羌历新年不仅被羌人看重,也深受北川各族人民的喜爱。如今,庆羌年已经成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一大文化品牌活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郭 徽(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