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这坨“泥巴块”为何是一级文物?它见证了古代公文保密制度

作者:记者 吴晓铃 来源:2019120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06 15:06:32 浏览次数:791 【字体:

四川博物院供图

文物名称“蜀郡太守章”封泥

文物年代:汉代

文物级别:一级

收藏单位:四川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32万件馆藏文物中,有一坨边长2.7厘米、厚1.3厘米的泥巴块。它看上去很小、极不起眼,却因为来自汉代,并且其中一面还有“蜀郡太守章”5个大字,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坨泥巴,其实是汉代成都蜀郡官府所用的一块封泥。封泥,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竹简木牍作为书写载体时,一种避免重要文件被偷拆的方式,其原理和后来常见的火漆封书信类似。一块小小的封泥,不仅是古代官府文书保密制度的见证,也成为今人研究古代官制、文字演变的珍贵材料。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古代公文这样保密

现代社会,涉密的官方文件,往往有一套保密的传递方式。人们见得最多的,当属高考试卷。为了表示试卷中途没被拆看过,监考老师往往会当着学生拆开完整的封条。而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竹简和木牍作为书写材料时,这种封泥就类似封条,起到防止文件和书信被偷拆的作用。

四川博物院馆员成吟介绍,在纸张没发明以前,中国从战国时期开始,公私文书便大多刻、写在竹简木牍之上。它们封发时,会卷裹起来再用绳捆绑打结放置在封泥木匣中,木匣填满软泥封闭,泥上加盖印章。收件人打开文书前,只需要验证封泥上钤的印章是否完整,便得以知悉文书有没被人拆看过。

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宫“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中央各公卿机关、全国各郡县的奏章便向这里源源汇集。奏章被送到章台,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封泥完好,确未被奸人私拆偷阅,才拆封御览。

拆封后,封泥往往会损坏较多。意外的是,这块汉代“蜀郡太守章”的封泥,居然将5个字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相当稀少而珍贵。封泥历经上千年,钤印之处还保持着朱色,“蜀郡太守章”5个字字体为小篆,古朴的秦风汉韵扑面而来。

这块封泥曾收藏于故宫博物院,1956年由故宫调拨回川,从此收藏于四川博物院。

小封泥中有大千世界

一块小小的封泥,为何能够评为一级文物?这不能不提到其承载的丰富内涵。

成吟说,封泥最早发现于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当时,四川一位农民在田间采挖山药时,发现一个窖坑,从中起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他发现这些泥块上都有一些阳刻的看不懂的文字,觉得奇怪,遂拣出带回家中,多达100余件。这种古代官文的附带部分,由此打开一扇了解历史的大门。

“它的历史价值、文字研究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都让相关研究人员醉心其中。”成吟介绍,封泥上加盖的印章,往往是行政机构。这就有助于了解古代官制、行政区划、地方名称等历史信息,印文中的许多地名,还可以补充、订正文献的讹误。历史上,蜀郡自秦朝就开始设置,治理都江堰的李冰就曾出任这一官职。“蜀郡太守章”封泥为汉代遗物,它以实物形式佐证了汉承秦制,历史上的成都,依然沿袭着秦朝设立的蜀郡以及太守制。

对于研究中国文字和篆刻艺术的人而言,封泥也是难得的实物材料。成吟介绍,秦汉时期的文字,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隶书、楷书,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封泥因为都是官用,所以文字非常规范,保存了文字的原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枚“蜀郡太守章”,在改用隶书的汉朝依然使用篆书字体,普通百姓看不懂,恰恰显示出官府印章的神秘与威严。“此外,秦汉时期,也是中国玺印发展极为充分、艺术风格表现成熟多样的阶段。封泥留下这一时期印章艺术的真实遗迹,成为晚清以来文人篆刻家借鉴的对象。著名画家吴昌硕、近代篆刻家邓散木等,都曾模仿过封泥的艺术样式。”

来源: 2019120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