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论坛】攀枝花三线建设中的中国经验‖徐鹏 牟来斌

作者:徐 鹏 牟来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30 14:36:07 浏览次数:147 【字体:

攀枝花三线建设中的中国经验

徐 鹏 牟来斌

攀枝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三线建设中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邓小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连……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攀枝花的开发与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集中投资为主要途径,运用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从计划的编制到计划的实行、资源的分配、巨额资金的筹集等各方面,无不体现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三线建设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所提供的强有力保障。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项目,工程浩大,项目多,涉及工种广泛,参建单位来自四面八方,隶属于多个部门。要想“集中力量办大事”,如果不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集中统一领导管理的指挥系统,想在较短时间,在这毫无城市依托、交通闭塞、物资奇缺的荒山野岭中,建成如此巨大而复杂的工程是不可能的。因此,初始创业时期,国家在攀枝花实施“全面规划、集中领导、统一管理”的特区体制,保障了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这种特区体制具体包括三方面:

第一,特殊的领导体制。即采取集中领导、各方协作的办法,以中央主管部门为主,负责统一指挥、统一管理,有关各市区和各部门协助进行。成立攀枝花特区党委、特区总指挥部,由冶金部统一领导。这样,由权力高度集中的攀枝花特区党委和总指挥部领导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所有参建单位都被攀枝花特区党委和总指挥部统一组织起来,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使庞大的建设队伍成为一个组织有序的有机整体。

第二,综合项目计划单列。中央规定,攀枝花工业基地内,各建设项目可根据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总指挥部可以编制工业区的长远规划、安排分年度的建设进度和进行综合平衡;在年度基本建设计划的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对各建设项目的计划和投资进行必要的调整,制定民用建筑的规划和标准,并统一安排建设、劳动力和施工力量,接受中央各部门关于攀枝花的基建投资。这种“特区”管理体制为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的计划决策、设计规划、投资拨款、后勤供应、施工建设、设备配套等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对口责任承包制度。中 央一方面强调攀枝花特区的统一领导,另一方面也明确中央各部门和有关省市对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的责任,实行对口责任承包制度。这种既强化特区的统一领导、又不弱化各主管部门管理责任的体制调动了两方积极性,有效保证了攀枝花基地建设的胜利进行。

二、必须坚持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

在国家加强战备、加快三线建设的背景下,为有效配置资源、开展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中央集中领导与统一调控下,国家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原则,向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项目配置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形成以举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大会战”方式,建成了一个新型的以冶金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应该说,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举国体制”的一次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一是在物资配置上,为确保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所需全部钢铁材料,由冶金部根据国家分配指标,组织鞍钢、重钢、六五、昆钢等厂生产,保证供应。这种物资配置方式,打破条条块块界限,是国家重点项目物资供应的一种尝试,保证了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是在人才配置上,国家通过统一调遣内迁等方式,成建制地支援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一开始,中央便确定攀钢生产准备工作实行承包,本着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矿带新厂矿、老工人带新工人的“三老带三新”原则,国家指定鞍钢承包攀钢的生产准备工作。鞍钢及时抽调人员,组建三线建设办公室,按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需要,分期分批调配干部和工人,支援攀钢建设。

三是在物资运输力量的配置上,为保证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国务院进行统一调度,交通部直属汽车运输总公司在北京成立,由国家计委从北京、山东、河南、安徽、辽宁五省市,抽调精兵强将和各种汽车,担负从成都和昆明两个城市运输生产、生活物资到攀枝花的任务。在四川、云南两省的积极配合与协助下,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解决了运输难题,保障了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顺利开展。

四是在科技要素的配置上,国家动员科技资源,对攀枝花工业基地反复实地勘察,坚持现场设计,采取设计、施工、生产三结合方式进行讨论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经过多次筛选、反复修改,攻克“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创新与攻关”“象牙微雕”钢城的诞生、地质禁区建设铁路的突破、高山矿运输技术的创新以及整装设备的研发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

三、必须坚持产业融合发展

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和发展进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典型特点,它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缩影和代表,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是新中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91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攀枝花时指出,“不管攀钢也好,攀枝花也好,实际上是一家。城市的兴起和地区工业的兴起完全是在同步的道路上”“城市建设是与整个工业基地建设联系在一起的”。

一是城乡互动、工农互动。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初期,在人力、财力、物力比较缺乏和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为争时间、抢进度,集中力量先把工业建设抓上去,贯彻“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保障了基地建设的快速进行。但是,随着生产建设的迅速推进和人数的增加,各项生活设施已不能适应职工的需求。为满足职工的生活所需,特区党委和总指挥部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关于工矿企业定点支农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工业不能离开农业。像这样的新工业基地,必须在迅速发展工业的同时,用极大的努力把农业搞上去。农业上去了,才能为工业提供日益增多的蔬菜和其他副食品,促进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市工矿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以农业为基础作为办好工业的出发点、立足点,时刻想到为农业服务,千方百计做好支农工作。”攀枝花工业基地在特区党委和总指挥部的领导下,积极协助社队实施农田基本建设的全面规划,支援社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所需的设备和物资器材,组织职工帮助社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农忙季节支援抢种抢收;协助社队发展农业机械化,向定点支农的社队提供企业闲置的设备和材料,扶持社队发展农机修配力量,组织技术力量下乡帮助社队修理农业机械、传授修理技术,为社队培养了一支会用、会管、会修的农机技术队伍;帮助社队科学种田,协助定点支农的社队建立科学实验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抽调思想好、有干劲的干部参加社队的领导班子,组织工业支援农业的工作,密切工农关系,解决农副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此外,攀钢还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解决农业发展所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攀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攀枝花市的农业发展也进入综合开发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攀钢进入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向农村扩散科学技术和项目,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工农互助、优势互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同时,攀钢还抽出干部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专业村社、专业大户和专业市场,使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反过来,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也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保障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庞大队伍对农产品的需求。

城乡互动、工农互动是推动攀钢与攀枝花农业共同发展的途径。通过城乡互动、工农互动,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资、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农业开发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后,满足了城市企业职工日益增长的生活所需,保障了工业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互相关联。攀枝花的地方工业是随着工业基地的建设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基地建设初期,建设队伍从祖国各地云集攀枝花开始建设准备,十分迫切地需要就地供应建筑材料。总指挥部立即着手组织队伍,建设一批小煤矿、小发电站、小建筑材料、小机修、小木材加工等企业,为基地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资和材料,为大规模建设打下基础,起到以小养大的作用;随后,采取大厂办小厂、各行各业办工厂、农村社队办工厂、职工家属办工厂等多种方式,先后办起小煤窑、小农机、铁木农具、机修、铸管、铸锅、电信器材和五金等共计30多个行业60多个小厂,地方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初成体系,保证了工业基地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金融业、商业等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运输方面,攀枝花建市以前,没有铁路,没有正规公路,没有公路桥梁,水路交通不便。中央决定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后,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建设大军汇集在四川、云南和攀枝花地区,修筑成昆铁路、渡口铁路支线,新建改建公路,修建桥梁,整治河道,形成铁路干线、支线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金融业方面,随着工业基地项目的陆续投产,生产建设资金需求扩大,金融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连续多年配合有关部门帮助企业清产核资、清仓利库,清查出多余积压物资和有问题资金,缓解了资金紧缺状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攀钢体制改革的进行,金融部门为适应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推进改革,扩大业务范围,在攀枝花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领域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商业方面,攀枝花工业基地上马后,为确保商品的基本供应,先后成立粮食局、物资局和供销合作社,保证职工所需生产和生活资料。改革开放以来,商业体制一再改革,商业、供销合作、粮食、物资、医药、外贸、石油、盐业和烟草已各成系统,形成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商品流通体系,发挥着商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反过来,攀钢发展实力的增强,也推动了攀枝花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攀枝花工业基地在建设的同时,也相应带动了本市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方面,随着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攀钢1号高炉建成投产后,职工家属大量迁入,子女就学需求陡增,教育事业的发展随之加快。办学方面,从大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政府有计划地兴办学校,另一方面发挥企业自己办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鼓励社会各界办学。教育体系方面,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包括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形成遍布城乡的教育网络。科技事业方面,攀钢一期建设陆续投产后,仍坚持科学试验先行,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进行多项科技攻关,为钢铁基地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市政府还建立和健全科技管理机构,改革科学技术体制,发展科学技术事业,重点推广、应用科技攻关成果,并针对建设和生产中的问题继续开拓新技术,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从无到有,全市的科学技术队伍在攀枝花开发建设过程中逐步成长壮大。卫生事业方面,建市初期,十几万建设大军在高山峡谷中安营扎寨。由于水、电、路不通,生活区内无卫生设施,环境脏乱,加之饮水污染,疟疾、肠道传染病流行,严重威胁职工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初步改善了居住区的卫生状况。同时,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开始后,大批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离开大、中城市来到攀枝花,一些省市的医疗卫生机构成建制内迁,迅速形成能适应大规模开发建设需要的卫生骨干力量,为攀枝花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反过来,攀枝花社会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攀钢的发展。教育体系的完善,为攀钢职工的教育培训提供了条件;全市科技队伍的成长壮大,为攀钢的技术创新奠定了人才基础;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为职工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步推进与融合发展,成就了攀钢和攀枝花发展的奇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徐 鹏(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

       牟来斌(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