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7-07 16:08:56

中国电视剧:为百姓立传 为时代放歌

作者:宗俊伟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5日 15版) 发布时间:2019-09-25 10:25:18 浏览次数:460 【字体:

作者:宗俊伟《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5日 15版)



    电视剧《可爱的中国》海报 资料图片



    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 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70年来,中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体到影视方面,自1958年《一口菜饼子》播出至今,电视剧这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的新兴艺术形态,历经几十年风雨磨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单本剧到连续剧,从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选择到深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方方面面的蝶变。无论是最开始的艰难拓荒,或是后来的革故鼎新,还是现在的繁荣发展,电视剧工作者始终以昂扬的状态和炙热的情感投入创作,描摹人生百态、品评历史得失、书写时代诗篇,贡献出一大批具有贴地而行的烟火气、波澜壮阔的史诗味与勇于革新的现代性的精品力作,不仅丰富了国人的审美视野,也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曲折坎坷中摸索着成长

从1958年蹒跚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一段相对漫长的摸索成长期,这里面有诸多有益的尝试,也经历了曲折和坎坷。一开始,受到创作力量不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电视上的戏剧节目还是以转播舞台剧和电影作品为主。而电视剧则采取直接播出的形式,犹如话剧现场演出一般。这种直播剧一直持续到1966年录像技术成熟之后。

在这段时间里,电视剧作品形态主要为单本剧,多围绕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开,讴歌新人新事。如《雷锋》《焦裕禄》《党救活了他》等用纪实风格,呈现典型英雄人物的崇高信仰和精神世界,《青春曲》《新的一代》《相亲记》《养猪姑娘》《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则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讲述新生活的幸福美好。儿童电视剧创作也在此间崭露头角,如《小英雄雨来》《长发妹》等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从中国电视剧整体发展历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创作虽然主题立意囿于程式、叙事艺术不够丰富、美学形态缺乏自觉、表现题材较为单一、人物塑造流于单薄,有着种种遗憾与缺陷,却内容健康,基调明快,真切反映了那个时期火热的社会生活、饱满的理想主义激情以及在打破“旧”、建立“新”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碰撞,审美粗粝中有难能可贵的真诚单纯与可爱可敬,并在教育宣传方面彰显出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值得尊重的。

在革故鼎新中迅猛地发展

经历了前一阶段将近20年不无漫长的努力、尝试和等待后,中国电视剧终于迎来了大好春天。20世纪70年代末,电视剧工作者摆脱了“文革”的思想禁锢,内心充满了有关历史、社会、人生等各种话题的急切表达欲,启动了一系列批判反思、启蒙创新的话语实践。1981年《敌营十八年》开启了中国电视的连续剧时代。自此,中国电视剧终于找到了有别于电影艺术的自给自洽形态,强化了自我身份认同。

新时期之初,受伤痕思潮影响,中国电视剧创作总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那些被蹉跎的青春、被荒废的爱情以及被虚掷的理想,成为很多电视剧镜头下挥之不去的咏叹调,比如《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但是改革春风很快吹皱一池春水,经历了初期的踟蹰徘徊,新时期中国电视剧文艺很快生龙活虎、朝气蓬勃起来,《有一个青年》《凡人小事》《卖大饼的姑娘》等关注凡人生活,《新闻启示录》《女记者的画外音》《乔厂长上任记》《新星》等聚焦改革大业,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观众评价。这段时间的类型化创作取得了切实成绩,除了改革题材之外,文学名著改编的创作风潮也催生了一波经典之作,《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等竞放异彩;历史题材电视剧尤其是历史正剧,如《努尔哈赤》《杨家将》《末代皇帝》等初露峥嵘;公安题材《便衣警察》,军旅题材《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青春成长题材《十六岁的花季》,农村题材《雪野》《篱笆·女人和狗》等也取得了不俗收视成绩。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创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此后,电视剧体量增大、量质齐飞,逐渐退却了发展初期的懵懂与稚气,美学形态愈益彰显,创作风格趋于多元,题材类型更加丰富,文化蕴含越发深厚,为中国电视剧发展成为影响亿万国人的“国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兼收并蓄中走向了繁荣

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社会不断转型,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市场机制逐渐确立,中国电视剧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审美、商业、网络等多重力量互相纠葛、交叉渗透,使市场一度呈现出相对驳杂多样的面貌。不过,转型之中仍有价值与理想的坚守,不忘初心、关切现实的精品力作始终是荧屏主流。在此基础上,电视剧创作兼收并蓄,在美学形态、题材类型、视听表达、制播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在精英表达与大众诉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剧的突出成就表现在类型化的突破与成熟上。电视剧的类型化努力较好地融合了文艺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娱乐性需求,使三者和谐共振,共同托举起中国电视剧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其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长征》《井冈山》《海棠依旧》《可爱的中国》等,秉持历史与艺术统一的创作态度,实现了对重大历史内容和时代思想的有机结合,多维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心、博大的胸怀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渴望》以万人空巷的收视盛况开启了家庭伦理剧潮流,之后的《金婚》《幸福来敲门》《媳妇的美好时代》《咱们结婚吧》《父母爱情》不断引爆荧屏,有的影响及于海外;还有历史剧《三国演义》《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于成龙》《大秦帝国》系列等,军旅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等,谍战剧《暗算》《潜伏》《黎明之前》《悬崖》等,古装剧《琅琊榜》《甄嬛传》等,以及年代剧《大宅门》《闯关东》《中国往事》等一再刷新收视,甚至成为现象级作品。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始终是中国电视剧文艺创作的主流,悬浮于现实之上的各种玄幻、宫斗、雷剧逐渐被大众疏远,《平凡的世界》《钢铁年代》《老有所依》《都挺好》《小欢喜》等剧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创作底色,勾勒出一幕幕令人印象深刻的时代侧影,热烈地为民众大声鼓与呼,进而赢得大众喜爱。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白鹿原》《黄土高天》《大江大河》《最美的青春》《老酒馆》等剧践行以人民为中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推动现实主义创作跃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经过电视剧人的多年实践,中国已发展成为电视剧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总结经验,大抵不离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诞生伊始,便与百姓鱼水情深,与大众关切呼吸与共;二是为历史把脉,往往于幽微处照见历史真相,并努力发现其当代价值;三是为时代高歌,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而今,尽管受网络及移动平台冲击,更多年轻人从大屏转战小屏,给电视剧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然而,观看渠道的变化并不影响大众对于优质内容生产的渴求,中国电视剧创作依然在服务百姓、烛照历史和辉映时代中昂首前进。

(作者:宗俊伟,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