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7-07 16:08:56

安逸四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发展成就述评之三

作者:记者 刘骞 吴晓铃 肖姗姗 李婷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5 10:27:06 浏览次数:455 【字体:

四川省图书馆内,前来阅读学习的读者络绎不绝。王正伟摄(资料图片)

□四川日报记者 刘骞 吴晓铃 肖姗姗 李婷

9月20日,世界电影史上“海拔最高”的首映点设在了万米高空:在北京飞往重庆的四川航空一航班上,由峨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电影《中国机长》,开创性地举办了“云上首映式”。

中国机长的真实故事,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去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飞行过程中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机长刘传健带领英雄机组正确处置,成功迫降成都,确保了机上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去年国庆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半个月前,刘传健机长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与他一同获奖的,还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驾驶员其美多吉。其美多吉坚守雪线邮路30年,平均每年行驶5万公里,其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

不同的工作岗位,同样的敬业情怀。刘传健和其美多吉谱写的英雄壮歌,正是千千万万巴蜀儿女的共同追求:用生命诠释责任担当,用行动践行价值追求。

今天,走进电影院,接受艺术熏陶,汲取英雄力量,已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生活。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便在成都,普通市民要看上一部电影,简直就是件奢侈事。

70年来,巴蜀大地上,文化的根越扎越深,文艺的花越开越美。四川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持续激发文化创造力,不断开创文化新气象。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新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四川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体制改革走向纵深,文学艺术繁荣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旅融合发展走出新路。

“祝四川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安逸!”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美好祝福,温暖至今。

安逸,这一川味十足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表现了川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文化的繁荣兴盛,让四川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安逸。

文化铸魂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群众行动自觉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成都出租汽车司机浩浩荡荡赶往灾区,免费运送伤员;成都各大医院挤满义务献血的市民……全国人民驰援灾区,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喊响“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口号,书写了一个个“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自强故事,共同谱就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2019年2月7日,“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在成都宽窄巷子展开,陈彼得、马薇和近千群众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充满四川元素的快闪视频,迅速刷屏成“爆款”,24小时内全网传播量超过千万人次。

炽热的爱国情怀,真切的时代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塑造。在四川,各级党委把“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起来,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

文明创建成风化人。创建活动层次多元、具体而微,各个层级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同频共振,效果斐然。

榜样引领效果明显。从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到四川好人、大美医者、最美教师、新时代好少年……四川选树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艺精品浸润人心。1957年1月,新中国第一本诗歌刊物——《星星》在四川创刊,培养了大批诗人,影响了众多读者。1982年12月,四川作家周克芹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此后又有刘心武、阿来、王火等四川籍作家相继获得茅盾文学奖。文艺川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精品佳作不断。《焦裕禄》《十八洞村》《红星照耀中国》《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索玛花开》《我的1997》等电影、电视剧作品叫好又叫座……优秀的文艺精品浸润心田,凝聚共识,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文化传承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巴蜀文化新活力

1986年7月,三星堆“一醒惊天下”,将巴蜀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

2001年2月,金沙遗址被发现。2005年8月,金沙遗址出土的金饰图案“太阳神鸟”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四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何让古老的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与当代人相亲相近,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川一直在努力——

做好研究,让传统文化传承有依托。2018年秋,为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现活态传承,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相继成立。

摸清家底,让传统文化传承有根脉。从《巴蜀文化通史》到《〈格萨尔王传〉大全》藏文版(1-300卷),从“巴蜀濒危文化遗产研究”丛书到《巴蜀全书》等的整理出版……摸清和用好遗迹遗物、蜀工蜀艺、名人名篇、川剧川曲、民族民俗、美景美食等“六大资源”,四川对巴蜀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深入阐释,延续与传播四川特色文化记忆。

做好规划,让传统文化传承成系统。2017年1月,我省明确提出要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在全国率先启动。7月,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等首批十大四川历史名人出炉。2019年5月,我省出台的《建设文化强省中长期规划纲要(2019-2025年)》“把握导向、立足学术、着眼传承”工作方针,依托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等17项重点工程,规划出了极富现实针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四川路径。

筑好基地,让传统文化传承有载体。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三星堆博物馆等已成为巴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罗家坝、城坝等巴文化遗址及老官山汉墓、江口古战场遗址等取得重大考古突破后,其遗址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保护场馆建设开始启动。

办好节会,让传统文化展示有舞台。12年前,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2019年7月至10月,第二届四川艺术节在成都、乐山、内江等地举办。丰富多彩的各类文艺节会在四川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住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脉。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渐入佳境。

古蜀文明遗址、蜀道、藏羌碉楼与村寨等不仅纳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也成为著名景点。桃坪羌寨60多岁的杨登富老人乐呵呵说,“我就守着拍过电影《杀生》的千年老宅,门票加分红,足不出户月收入就超过1万元。”

文化的浸润,融入在非遗、诗词进校园的活动里,是博物馆里“草堂一课”,是中秋佳节到处可见的拜月诵月,是自贡灯会上涌动的人群。

文化惠民

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村民闲暇时往往会逛到“作平文化大院”。60多岁的屈应安大爷最爱到这里下棋、看大家唱歌跳舞,“在家门口就可以参加文化活动,以前想都不敢想。”

文化惠民工程,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面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薄弱的状况,四川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全省文化事业费从2012年27.49亿元增长到2018年43亿元。

一张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图在巴蜀大地铺开。成都天府广场周边,矗立起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美术馆、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剧院等文化地标,这样庞大的文化会客厅,国内少见。从城市到老少边穷的乡村,我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服务人口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打通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

针对文化设施供给不精准、使用率不高的共性难题,四川着力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四川经验”亮点频出。

服务对象更精准——四川率先把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错时、延时开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延时开放成为全国公共文化精准化服务的标志性项目。夜幕降临,四川省图书馆内依然灯火通明,阅览室坐满读者。成都博物馆,20时仍有观众在展厅流连忘返。

服务主体更多元——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建立和健全由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化公共文化投资新格局。全省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达到1.8万支,志愿者总人数达29万余人。政府采购项目“成都街头艺人表演”,成为城市新的文化风景线。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

服务手段更丰富——在全国首创“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让博物馆里的展品随着“大篷车”走进边远乡村。“青工文化驿站”“农民演艺网”“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等系列文化民生活动,让先进文化内容走进边远地区,走进基层群众。

服务内容更高质——博物馆精品大展接二连三、图书馆学术讲座兼顾大众与专业。

文化惠民的初心和创新,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文化兴业

让四川人民生活越来越安逸

“日均活跃用户5000万的《王者荣耀》手游和被誉为最强国漫电影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是地道的‘四川造’。”9月5日,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开幕式上,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致辞中专门提到两款来自四川的“爆款”产品。

《王者荣耀》风靡全球,仅2017年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就创收120.75亿元。

《哪吒之魔童降世》截至9月1日的票房已达47.2亿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创造了亚洲动画电影票房最高纪录。

引领风尚者大有人在:2016年8月8日,新华文轩在上海证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H”股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

四川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支柱产业地位日益明显。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37.5亿元,比2004年增长17.0倍,年均增长24.9%,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四川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矫健。70年来,自贡彩灯作为中国著名节庆文化品牌,足迹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2018年,自贡彩灯企业在37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会78场,实现展销收入20亿元。德阳市杂技团与柬埔寨当地企业合作,在吴哥窟景区打造大型现代化文旅综合体;四川人民出版社伦敦编辑部在伦敦挂牌成立,结束了川籍出版社在英国区域无分支机构的空白。

“文化+科技”的融合,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互联网+文化”“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科技”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发展强劲,亮点纷呈,成为四川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四川是个好地方,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文化多彩。1979年,全国第一个风景名胜区规划《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1992年,黄龙、九寨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让“诗”和“远方”更好地融为一体,既能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又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的必由之路。

4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从天府旅游名县授牌,到文旅特色小镇被命名,从“一核五带”总体布局,到系统政策引导发展,“你追我赶”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生动局面,正在巴山蜀水间展开。诗与远方的牵手、资源与产业的共振,四川的文化建设和文旅发展激荡起蓬勃的生机活力!

“天府三九大 安逸走四川”!巴蜀大地,每一处古迹,都讲述着穿越时空的故事,每一处风景,都蕴藏着属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文化因子。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四川人民,日子越过越安逸!

来源: 四川日报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