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万里桥、八阵图、鸡公车…… 诸葛亮与成都的传说 ‖ 林赶秋

作者:林赶秋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1年4月19日A16版) 发布时间:2021-05-29 22:30:05 浏览次数:970 【字体:

万里桥、八阵图、鸡公车……

诸葛亮与成都的传说

林赶秋

“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这是明朝诗文大家宋濂所著的《送天台陈庭学序》中的描述。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成都留下了很多遗迹和传说,相传,诸葛亮送费祎出使吴国,别于锦江之上,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万里桥即由此得名。

后世的成都府署由诸葛相府改造而成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成都拥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为其仅有之私产。他的居所则捐给了公家,成了后世的政务机关——成都府署。江苏南通人徐心余《蜀游闻见录》开卷第一条写道:“清成都府署,在城中玉带桥西,形势最为宏敞,汉武乡侯相府旧址也。自头门逶迤而入,越仪门而至大堂,中间甬道,较他署约长数倍。大堂下之月台,结构最古。东西桂树各一株,相传为武侯手植。老干纷披,叶作浓绿色,而不甚著花,或数年著花一次,不必定在秋间,而不拘定春夏,即寒冬亦许著花。著花不甚多,非若寻常秋桂,满树皆花。”相比由诸葛相府改造而成的成都府署,诸葛亮手植的桂树显然更让徐心余注目留情。

《蜀游闻见录》对成都府署的记述不够详细,贵州麻江人周询《蜀海丛谈》卷一《制度类上》“各府直隶厅州”条刚好可以补阙:“府署在正府街,相传即蜀汉时诸葛忠武故第之基址。大门外,中有‘古天府’三字横匾。左右两方,向外者,一书‘开诚心’,一书‘布公道’;向内者,一书‘集众思’,一书‘广忠益’。皆用武乡侯语也。署内有石狮二,相传亦汉物。”后二语源出诸葛亮《与群下教》:“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但前二者是《三国志》里的评语:“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并非诸葛亮的原话。关于那两头石狮,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见载于江苏昆山人汪堃《寄蜗残赘》卷七:“成都府署二堂内有石狮二,制作浑朴,高三尺许。人摸其头,则头痛;摸其身,则身痛。四旁以木围之,恐人不知而悮近之也。月明之夕,时见滚跃庭中,然不为人害。相传为蜀汉时物。”

古书上有诸葛亮在“成都作匕首五百枚,以给骑士”的说法,新津有诸葛亮曾在那里建炉炼铁的传闻。另外,诸葛亮还发明了可在艰险道路上畅行无碍的交通工具——“木牛流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长期以来,蜀地“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稍稍改善,也只是“天梯石栈相钩连”。走在栈道之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若要驮运货物安全自如地通过狭窄高危的栈道,非别出心裁不可,于是“木牛流马”就在诸葛亮的巧思下应运而生了。

诸葛亮画像

诚如《事物纪原》所指出的:“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然而,“木牛流马”具体是什么样子呢?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过一大段“作木牛流马法”,收录于当时的《诸葛亮集》中。后来《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踵事增华,把这种运输工具夸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木牛流马皆不饮食,可以昼夜自动转运不绝,搬运粮米甚为便利。倒是宋人有疑古精神,总将“木牛流马”与现实里的寻常物件相挂钩。或云:“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或云:“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这种独推车,川西一带普遍叫做“鸡公车”。

老成都李劼人曾在小说中描写辛亥革命前后、成都驷马桥至天回镇的那段川陕大道:“路是如此平坦,但不知从什么时代起,用四匹马拉的高车,竟在四川全境绝了迹,到现在只遗留下一种二把手从后面推着走的独轮小车”,此即“鸡公车”,亦可唤作“二把手”。

不过问题来了,《诸葛亮集》所录“作木牛流马法”相当繁复,与独轮车的形制绝不相类,而独轮车汉时即已大量出现,不会晚到三国之际才被发明出来,驷马桥附近的羊子山二号汉墓出土过一块“骈车画像砖”,其右下角即有人推独轮小车之形象。史上名副其实的“木牛流马”究竟如何奇妙,它与“鸡公车”到底有无瓜葛,恐怕一时半会是难以厘清的。

四川和重庆留存有八阵图遗迹

旧时成都,环城为桥者四:北曰“驷马”,南曰“万里”,东曰“濯锦”,西曰“浣花”,名字皆古雅可诵。

旧时的成都万里桥

相传,诸葛亮送费祎出使吴国,别于锦江之上,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万里桥由此得名。费祎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或云,“万里之行,始于此矣”是诸葛亮的话。又有人认为诸葛亮送的是吴使张温,临别时,诸葛亮说了一句:“此水下至扬州万里。”于是,桥名万里。岑参《万里桥》诗云:“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即化用了这个典故。总之,万里桥的得名与诸葛亮有关,与吴人也有干系。所以,范成大《吴船录》开篇即云:“诸葛孔明送费祎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后因以名桥。杜子美诗曰:‘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桥正为吴人设。”

唐大历元年(766年),岑参从长安赴嘉州任刺史,曾短暂经停成都。除了跟荆州的小老乡、小粉丝戎昱会面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游览成都的名胜。杜甫写过一组诗,共五首,可以统称为“夔州古迹咏怀”。而岑参变本加厉,写下了一组十首“成都古迹咏怀”。不约而同的是,二人皆提到了诸葛亮。“成都古迹咏怀”之一题为《先主武侯庙》,其诗云:“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武侯祠内的诸葛亮塑像

鱼水情深的君臣早已骨枯魂散,但他们的英名则贯穿千岁、流传至今。唐时,先主武侯庙在成都府成都县之南,其前殿祀三国蜀先主刘备,后殿祀三国蜀武乡侯诸葛亮,此即杜甫所谓“先主武侯同閟宫”。庙前有老柏,黛色参天;庙后有古墓,巍然如山。“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四句,简而言之,就是杜甫所谓“君臣已与时际会”的意思。

因附会《三国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一句,后世多地皆有所谓“孔明八阵图”遗迹,其中四川和重庆即有牟弥与夔州两处。牟弥,即新都县北之牟弥镇(今成都市青白江区)。镇内的八阵图,被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称为“新都牟弥镇陆阵图”或“牟弥镇石堆”。他在《广志绎》一书中这样描述:“牟弥镇石堆,云一百二十八藂,乃石卵叠成。土人云,尝为人取去,其堆不减,种艺者犁平之后,藂亦然。此神其说,不可知。然遗踪至今千余年,不可谓无神鬼呵护者。余亦取一石置舆中。”这石阵太神奇了,给“有石癖”的王士性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仔细参观完牟弥镇八阵图,王士性特意从石堆中拣出一块放入车舆,一直带到了成都城内。他深深相信,这就是诸葛亮当年留下的奇迹。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1年4月19日A16版)

文/图:林赶秋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21年4月19日A16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