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偷渡阴平 蜀汉灭亡的悲壮之路 ‖ 赵立策 刘逸

作者:赵立策 刘 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5-30 14:57:11 浏览次数:1477 【字体:

偷渡阴平

蜀汉灭亡的悲壮之路

赵立策 刘 逸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历经多次失败,在司马徽指点下,刘备三顾茅庐,倾听了诸葛亮《隆中对》的精辟分析,由此定下自己奋斗的目标。在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倾力相助之下,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成为三国鼎立政治局面的重要一方。益州(今成都市)沃野千里,经济发达。虽遭受战火洗礼,但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精心治理下,社会日渐趋于稳定,经济、生产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为完成北伐中原、中兴汉室的宏伟大业,诸葛亮兵伐魏国、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斗智斗勇,最终积劳成疾、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憾魂归五丈原”。临终,他把北伐魏国、中兴汉室的重任托付给了姜维。为减轻北方魏国的威胁,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多次进兵伐魏。由于连年用兵,经济遭受重大打击,生产停滞不前,百姓苦不堪言,渴望得到太平,厌战情绪强烈。可是,后主刘禅在军政上宠幸宦官黄皓,导致姜维去往沓中(地理位置约在今甘肃省舟曲县,)屯垦,既不能往来成都,更不能主持军务,从而忽视了北方虎视眈眈的魏国。这一切早已被司马昭看在眼里,不由心中大喜:“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

魏元帝景耀三年(公元262年),司马昭决定伐蜀。一方面,他命令青州、徐州两地加紧制作战船,还让唐咨赶造渡海大船,制造一种即将攻打东吴的假象,以此麻痹蜀国;另一方面,他又命令大将钟会统帅关中军马,加紧操练,做好攻打蜀国的充分准备。为完善伐蜀大计,司马昭还多次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商议讨伐蜀国的具体措施。

作为诸葛亮嫡传弟子的姜维,虽然远在沓中,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魏国军队的动向,尤其是严密地防范着钟会军队的一举一动。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得出这是司马昭的声东击西之计。他立即上书后主刘禅:“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诸军,分护阳平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然而,迷信鬼神的黄皓,却相信那些巫术之人,认为魏国不会攻打蜀国,把姜维的表章压下。别说是刘禅,就连蜀国的一众大臣们也都被蒙在鼓里,日日笙歌燕舞,夜夜醉生梦死、寻欢作乐。

魏元帝景耀四年(公元263年)五月,魏国调派十八万军队,兵分三路讨伐蜀国。征西将军邓艾领兵四万,从狄道攻打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四万,从祁山向武都、阴平进军;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攻打汉中。

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强大的魏国,在蜀汉政权内部,由于刘禅宠幸宦官黄皓,而黄皓又与大将军阎宇勾结,掌握了兵权,迫使姜维去往沓中。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让身为三军主帅的姜维远离双方争斗的核心——汉中,这对于蜀汉无疑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而对于魏国来说,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更何况还有自幼饱读兵书的司马昭。他立刻命令邓艾死死缠住姜维,让对方无法分身;再命诸葛绪占据阴平桥,切断姜维大军的后路;同时命令钟会猛攻缺少主帅坐镇指挥的战略重地汉中。

尽管姜维巧设计谋,调离了镇守阴平桥头的诸葛绪,但汉中和阳平关却也相继失守。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与前来增援的张翼、廖化、董厥合兵一处扼守剑门关,期盼能够凭借天险来阻挡钟会大军前进的步伐,挽救濒临绝境的蜀汉。

剑门关,在剑阁县城以北25里,也叫大剑山。其东30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陡峭、绝壁横生。倚天绝壁,高达数十丈,真的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揉欲度愁攀缘”。这大小剑山连绵二百多里,犹如坚固城郭。其中有一处断开,犹如敞开的大门,两侧绝壁矗立,恰似两把锋利的宝剑,由此而得名“剑门关”。自古以来都以其雄奇险峻成为川北锁钥、蜀中门户,在主要依靠险峻关隘守卫城池的冷兵器时代,这里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成为阻挡魏国军队南下成都的坚固堡垒。

剑门关北接利州,南靠绵竹,而绵竹又是成都北边的重要屏障。无论是从剑门金牛道,还是从垄上阴平,要想从北方进入成都,都必须经过绵竹。因此,剑门关也成为了南下成都的咽喉。在决定蜀国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蜀国大将姜维决定陈兵关隘,坚守这最后一道防线。钟会组织的数次进攻,都被蜀军击退。望着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钟会一筹莫展。剑门关,成为阻挡魏军南下不可逾越的天险。

农历十月,剑门山区飘起了鹅毛般的大雪,从悬崖上飞泻而下的激流也结成了冰凌。寒风呼啸,气温陡降。钟会率领的东路大军十多万人是魏军的主力,被蜀军阻拦在剑门关脚下无法前进,耗费了许多粮草,士兵们早已冻得瑟瑟发抖,钟会急得团团转,抓耳挠腮,也无计可施。

这时,西路军统帅邓艾在占领沓中后,向钟会建议:“剑门关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称为天险,易守难攻,这样长期相持下去,于我军不利。如果绕道阴平,直扑涪城,剑门关守军必定回救涪城,我魏国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门关守敌不撤,涪城必定空虚,定可一举攻下直捣成都。”钟会如梦初醒,立即命令邓艾挑选五千精兵偃旗息鼓,乘着夜色秘密向阴平进发。

阴平,在今四川省青川县,与剑门关相距百余里,是羌民聚居的地方。山高谷深,异常艰险。邓艾率军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由于是偷袭,就只带了几千精兵,眼看粮食很快就要吃完了,后勤给养完全跟不上。由于一路未遇到蜀军抵抗,魏国将士们渴望胜利的信心倍增。历经艰险,他们终于攀上了高大险峻的摩天岭。

正当他们想要欢呼胜利时,往山下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一条能够下去的道路,很多人的心都凉了。在这危急时刻,邓艾对将士们说:“我们历经艰险才到达这里,只有尽快抢占山下的阴平桥,才能直捣成都,灭掉蜀汉。两军相遇,勇者胜。兄弟们,跟我来!”说罢,他把随身携带的毡毯裹在身上,保护好头部,顺势朝山下翻滚而去。将士们看到主将身先士卒,立刻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抓住树枝,用藤蔓吊下悬崖。邓艾率军队悄悄通过了阴平小道,占领了阴平桥,来到了青溪城下。

青溪镇(在今广元市青川县境内),位于岷山南麓摩天岭下,青竹江上游,因江水清澈碧绿故名“青溪”。公元229年建青溪县,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如果说剑门关是拱卫蜀汉的正门(金牛道),青溪城便可算是守卫着蜀地的侧门(阴平道)。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青溪守军还真的以为是天兵下凡了,在睡梦中成为了俘虏。邓艾没有停步,率领军队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邓艾马不停蹄率军进攻绵竹,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奋勇迎敌,无奈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十一月,邓艾扫除了成都外围的所有防线,兵临锦官城下,后主刘禅早已吓破了胆,慌着一团,不知让守军顽强抵抗,就在城头竖起了白旗,把父辈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远在剑门关的姜维和众将士,他们还在为蜀汉拼尽最后的热血。终因回天无力,战死在剑门关。蜀汉,终于落下了帷幕。

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报仇心切兵败夷陵,昔日的孙刘联军早已不复存在。唇亡齿寒,蜀汉的投降,彻底动摇了吴蜀联合抗魏的根基,加速了东吴的灭亡,让纷乱的三国落下帷幕,揭开了西晋短期统一的大幕。

偷渡阴平,是三国历史上兵出险招的范例,反映出邓艾杰出的用兵思想。当然,蜀汉的失败,关键在于国力的衰弱、政治的腐败以及君臣的不和。反观魏国,在钟会大军牵制姜维的情况下,邓艾巧施奇计,兵出险招,这种相互配合的精神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同时,也告诫后人,任何坚固的险隘都是死的,只有人的思想才是活的。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岁月狰狞,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如今,无论是剑门雄关,还是阴平古道、青溪古城,浓烈的硝烟烽火早已散净,留下的是一个个美好的传说。这些地方都已成为中外游客心中的旅游胜地。伴随着《三国》热在国内外的悄然兴起,大批中外游客满怀探究三国历史的情怀,攀爬鸟道,凭吊三国古战场;登剑门关关楼,亲身体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壮志;走阴平古道,重温邓艾率将士们飞跃天堑的壮举······三国文化,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作者简介

赵立策,笔名青苹果,供职于剑阁县教育局。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赵立策 刘 逸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