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司马相如与蓬安县‖邓郁章

作者:邓郁章(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名誉会长,《蓬安县志(1911—1985)》主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21 18:52:32 浏览次数: 【字体:

司马相如与蓬安县

邓郁章

司马迁的《史记》说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也”,没讲到他与蓬安的事,司马相如与蓬安县有什么关系呢?可确是有的。蓬安县古称相如县,继为蓬州,民国二年(1913)方改名蓬安县;蓬安县境内有相如故墅……这些在蓬安,几乎老幼皆知。

蓬安县相如文化公园司马相如塑像(蓬州闲士 摄, 四川省地方志办供图)

蓬安县旧志明确记载,“汉代辞宗”司马相如曾“营别业于此”,居住于蓬安。故今蓬安县锦屏镇原蓬州州衙后面,有相如琴台。琴台傍荷花池,靠玉环溪,每到月夜,月照琴台,台映水中,景色幽美,为蓬州八景之一,称“琴台夜月”,它是蓬州和来蓬州的骚人墨客赏月赋诗的好地方。历朝历代以琴台为题所写的诗甚多,最有名的则要数明人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了,诗说:“县废名犹在,琴亡台未荒。临邛卖酒处,千载共青光。”除琴台外,蓬州城东门外还立有一块高约2公尺的大石碑,碑上刻着“相如故墅”四个显赫的大字。这块石碑在20世纪50年代尚完好存在。

蓬安县相如故城玉环书院(蓬州闲士 摄 , 四川省地方志办供图 )

但司马相如在蓬安县境内的故墅,原来并不在今蓬安县锦屏镇,而是在今蓬安县利溪镇的两河塘。据传,司马相如生活在两河塘,是在他出使“西南夷”回到京城、被人诬告丢官之后的事。司马相如因写出了《子虚赋》而获得汉武帝宠信,名重一时,不堪此次打击,心灰意冷,于是便携妻子到了古安汉县所辖的两河塘。两河塘这里,西靠嘉陵江,又是蓝溪(今称清溪)和清溪(今称河舒河)交汇的地方。这里虽属偏居僻壤,但坝地平坦,景色很美。他们夫妻俩在此建茅舍、筑琴台,重操旧业,文君提壶卖酒,司马洗涮杯盘,一到闲时,一个弄琴,一个唱和,日子过得挺舒畅。他们爱这里碧水长流,绿树长翠,爱这里人民勤劳,民风淳厚;他们在这里传播先进文化种子,帮助发展经济,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直到汉武帝复召司马相如为“郎”时,司马、文君方离此而去。他们离去后,安汉县两河塘的百姓十分怀念他们,长期保留了他们的住宅、琴台。到南北朝梁天监六年(507)分安汉县地设置新县时,为永久纪念司马相如,特用他的名字作为县名,称相如县,县城也就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两河塘。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相如县城方迁至今锦屏镇。相如县在历史上存在了900余年时间,到明初方省入蓬州。

司马相如画像(四川省方志馆藏,梅凯 作,四川省地方志办 供图)

关于司马相如的故墅、琴台等的位置,有关典籍记载不少。《旧唐书·地理志》指出:相如城南二十里,有相如宅二,相如坪有琴台。《太平寰宇记》亦指出:相如故宅在相如县南二十里。其他诸如《周地图记》《方舆胜览》《元统志》等书均有记载,诸书大都写明司马相如故宅、琴台以及始建相如县时的县城,在县南二十里。唐武周相如县迁治之后的“县南二十里”,即今锦屏镇之南二十里,而今锦屏镇之南二十里的地方,应该就是今利溪镇的两河塘之所在(除去古里和今里之差外,也大致差不多)。这里古称瑞兴镇,靠山环水,绿野平畴,颇有旧城风韵;且其地农耕土下,古代建筑的基石、筒瓦遍布。而该处以远十里之内,既没有这样的地理环境,也没有这样的古城遗址。因此《蓬安县志稿》断定:两河塘即司马相如故墅、相如琴台之所在,亦即相如县始建县时的县城之所在,是完全正确的。至于今锦屏镇原蓬州州署(唐武周以后的相如县署)的相如琴台和州城东门外的“相如故墅”碑,当是相如县城迁去之后建造的纪念性文物了。

蓬安县相如故城(蓬州闲士 摄, 四川省地方志办供图)

司马相如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今蓬安县境内,相如县的县名就是为纪念司马相如而命名,这在多种古代典籍中,均有明确记载,已毫无疑问;倒是司马相如是成都人这个司马迁已写定了的事,清代有个叫王培荀的,在他的《听雨楼随笔》(巴蜀书社)中,却提出了异议。他说:“人皆以相如为成都人,实今之蓬州人,后迁成都,又居临邛,三处皆有琴台。蓬州隋之相如县,以相如所居之地而命名。明初,乃省入蓬州。其故宅在州南,琴台在宅右,傍嘉陵江。”王所说,论据似乎不够充分,但也完全不是没有理由,今两河塘附近还留有老地名“司家坝”可以佐证,而且他的说法使我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司马相如本是以家财多得拜为郎,为什么他与卓文君私奔成都,竟然“家居徒四壁立”?二是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遭诬告丢官之后,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却偏偏到了远离成都、人生地不熟的安汉县的两河塘?

成都琴台路书法作品《凤求凰》 何应辉 书(蓬州闲士 摄,四川省地方志办 供图)

王培荀这位老儒缘何得出了上面的结论,尚无从查知。但从上述两条疑问中我则产生了如下设想:司马相如祖上可能是秦灭巴蜀后,全家由秦而入巴蜀的商户。司马家进入巴蜀后,沿嘉陵江而下,最后选定了两河塘这块坝地定居。汉初国泰民安,安汉县的经济发展很快,陈谷压仓,司马家也就成了富翁。在司马相如出生不几年,司马家为发展生意,留下此处产业,又举家西迁成都,年幼的司马相如也随之去了成都。成都的经济文化远比安汉县更发达,司马相如也才得以受到更好的教育;因为他到了成都,也才能结识像王吉这样的朋友。后来因为生意失利,司马家又留下了成都的房屋,回到了安汉县老家。因此,当司马相如“客游梁”而梁孝王卒时,他到成都才会有一贫如洗的景况;也因此,司马相如在京城长安受挫后,才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两河塘。

蓬安县组织编纂的相如文化读本(雷廷锡 摄,四川省地方志办 供图)

设想只能是设想,现在要为司马相如的籍贯翻案,尚缺乏直接的证据,而且他曾是何处人这一点,也并不十分重要。因为他曾生活在今蓬安境内,对蓬安县有过很多影响,这已是事实。不然,何以用他的名字名县,何以有众多的纪念他的文物。蓬安境内除故墅、琴台、石碑之类外,还有司马长卿祠。且旧县志记载,唐贞观元年,相如县令陈子良亲自撰写祭文,遣主簿谯悦“赍桂醑兰肴”,前往祠庙祭奠,其文中尚称:“厥迹犹存,余芳未泯,余忝宰斯邑,似觌遗尘。”直到明代,祠庙也还在,四川学政卢雍到蓬州曾作《谒长卿祠》诗,其诗云:“蜀中人物称豪杰,汉室文章擅大家。此地卜居犹故迹,当时名县岂虚夸。琴台积雨苍苔润,祠屋滨江草树斜。莫问少年亲涤器,高风千载重词华。”

年荒日久,沧桑变化,如今,蓬安已在锦屏镇原址修缮复建了相如故城。这是蓬安人民对司马相如的功绩、对他留在这块土地上的荣光最好的纪念。

蓬安县相如故城(蓬州闲士 摄,四川省地方志办 供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郁章(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名誉会长,《蓬安县志(1911—1985)》主编)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