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一米路桥一缕魂——重走抗战乐西公路‖沈云丹

作者:沈云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23 20:18:49 浏览次数:1225 【字体:

一米路桥一缕魂

——重走抗战乐西公路

沈云丹

这是一条曾被历史烟氤掩藏而鲜为人知的路,它就是穿梭在西南边陲大小凉山崇山峻岭中全长525公里的抗战乐西公路。史料记载,由于缺粮、疲劳、疾病、工伤等原因,在筑路的20万川康民工中,致伤、残、亡人数多达近14000万人,其中死亡人数逾4000人,平均每8公里死亡8人以上。其中尤以汉源县境内的岩窝沟和蓑衣岭死亡民工最多。民革汉源支部的同志告诉我们,为纪念这个525公里,在保护性开发乐西公路道路硬化中,特地保留了52.5华里的碎石路,用它的原始风貌,陪伴因筑路牺牲的英魂,昭示后人勿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45年10月《新华日报》社论《感谢四川人民》及乐西公路筑路英魂(蓬州闲士 摄,四川省地方志办 供图)

零公里

乐西公路起点即零公里,在乐山市致江路王浩儿。当年,王浩儿码头是乐山唯一的码头,抗战时期,重庆、成都的所有战备物资要转到水运,只能走王浩儿。2012年,乐山市交通局为纪念这段抗战历史,特意在致江路设立了乐西公路零公里的标志牌。

时光消逝近百年,铸嵌在王浩儿的零公里标志牌外形似井盖,外观犹如指南针,刻有“乐西公路零公里”“北纬29.5 东经103.77”等字样,正中央是一个醒目的“○”。这块标志牌默默地向过往的行人们讲述着那段曾经的难忘岁月。昔日的乐西公路已不再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但这条用血肉筑成的公路和那段波澜壮阔的筑路史,为抗战所作出的贡献已载入史册;那群“褴褛开疆”的民工和技术人员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西公路零公里标识(云丹 摄)

峨眉桥

从王浩儿,一路向西,就到了苏稽古镇,该镇素有嘉州“鱼米之乡”“龙灯之乡”的美誉。据当地人介绍,古镇初名桂花场,大约形成于隋朝,约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镇名以大户人家姓氏命名,传说有二,一说是一位名叫苏稽的朝廷命官,举家隐居于此,二说是大文豪苏东坡少年时在此读过书。

峨眉河位于古镇外,峨眉桥是乐西公路“第一桥”,也是乐西公路上唯一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乐西公路》一书记载:“适在乐山峨眉之间,将来交通日重,且为出入风景区之要道,故决定建筑永久式之桥梁,以利行车藉壮观瞻”。书中还记载,该桥于“1940年12月动工,1942年1月建成。”

随着时代变迁,生态旅游成了亮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旅游的精髓。如今,当地出于打造文旅古镇景点需要,把峨眉桥改建成了古色古香的步行廊桥,原老石拱桥的护栏,隐藏在新桥栏杆后面,如果没有当地人指点,谁也不会知道这是乐西公路上的峨眉河大桥。好在乐山交委立了座峨眉河桥碑,记述了那段历史。

峨眉河桥碑记(云丹 摄)

抗战乐西公路纪念馆

沿着乐西公路在山上蜿蜒曲折,到了射箭坪后进入峨边县。在背峰山脚下有一座新修建的乐西公路纪念馆,以抗战历史为脉络,以史叙事、以事论人,重现血肉筑成的乐西公路修建始末。纪念馆由序厅和“全民抗战乐西发萌”“艰难抉择开凿荒域”“蓝褛开疆铁血筑路”等6个单元组成。图片、文字、动漫等平面和立体相融,重现了当初国民政府决策修路和施工的艰难过程与历史,并收集、陈列了筑路者开山劈岭、褴褛开疆使用的工具、炊具、书籍、文件和穿过的衣服等实物。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不少热血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舍小家别妻儿,放弃优渥的生活,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乐西公路,负重前行,忍饥受冻,为民族的存亡,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赵祖康,30年代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道路工程,抱着“交通救国”“工程救国”的理想,放弃了留在美国工作的机会,毅然担当起建设滇缅公路、乐西公路等中国后方战略物资大通道的重担。

华敬熙,公路工程专家,江苏江阴人,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由他主持修筑的岩窝沟到洗马沽、菩萨岗等地段,因工程艰巨,粮食、钢钎、炸药等物资奇缺,加之山洪暴发,路基、桥涵反复损毁,尽管挑灯夜战,最终还是受到记过处分,但他却无怨无悔。

类似的他们,还有许多,不一一叙述。

纪念馆收集的资料显示:“乐西公路起自四川省乐山县,止于西康省西昌”,该路起始于乐山城北,跨青衣江,穿越乐峨平原而达峨眉;沿峨眉山麓南行,逾土地关至龙池;再循峨边猬子岗经新场羊子岩、岩悬,金口河寿屏山、绕越海拔2800余米的蓑衣岭,至岩窝沟,入西康省,偏西南行抵富林(今汉源县),沿大渡河至石棉;翻越2500余米的大、小拖乌山,继续南行经冕宁、泸沽等,最后止于西昌,其终点与西祥公路(西昌至云南西祥)衔接,全程525公里。

猬子岗、羊子岩、兽皮山等当年就是野兽出没之地。

褴褛开疆碑与蓑衣岭碑(云丹 摄)

死亡之最蓑衣岭

川康交界处的蓑衣岭则因地势险要,常年雨雪浓雾,滴水成冰,往来行人必穿蓑衣斗笠而得名。《四川省公路志》载:“昔日征调的民工在蓑衣岭筑路无御寒衣裤、被褥,一夜就冻死仁寿、井研、犍为等县民工200余人”。“这段工程冻饿疾病而死的多达2400余人”……占整个乐西公路死亡民工数量的60%以上。

岩窝沟附近的皇木镇的张姓老人介绍,为了开山,工人们用绳子拴住腰,蜷缩在箩筐里,用绳索吊至悬崖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因绳索被磨断而坠落山崖,其中一次山体垮塌,搭进了十五六条民工的生命。由于条件的艰苦,有的坠入谷底的死亡民工的遗体,都没法去清理、复原、掩埋。

当年工程技术人员手记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米路桥一米魂”。乐西公路也因此被誉为“血肉筑成的长路”,堪为中国公路建筑史上最悲壮的一页。

四川省民革为乐西公路立的碑(云丹 摄)

乐西公路的价值

据史料记载:乐西公路,是沿着古代的清嘉道修建的。这条路,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传播文明发展经济的通道。而修建乐西公路,是古道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延伸。

1941年2月,乐西公路全线完工并通车,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先后担负起转运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国际援助物资的重任,成为中国重要的抗战物资通道。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乐西公路发挥着西南地区主干道的作用。1965年三线建设对其进行了重新修缮,后来的成昆线、京昆高速公路,都是沿着乐西公路线而修。海拔2000多米高的莫多村与乐西公路相伴了70多年,乐西公路是这里与外界连接的唯一的公路。

如今的乐西公路渐次变成了水泥路。当年沟壑纵横、泥泞难行的蓑衣岭路段,如今输电铁塔高耸云天。大瓦山和帽壳山以及山下下的大小天池,遍地姹紫嫣红的野花,吸引着八方游客。一种名叫“转转花”的野花,更是惹得川内外的游人乐此不疲。也有人说,转转花的花型,像是祭奠殒命的筑路者的。乐西公路以它的奇险秀,担负着新的任务。

转转花(云丹 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沈云丹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