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艺术史研究要回归本体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4-01-08 14:00:08 浏览次数:343 【字体:
  【学术争鸣】 

  作者:尚荣(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美术(Art,英文词义为艺术)这一概念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时,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门类的艺术,因此美术界学者一般认为“艺术史”指美术史。虽然有学者认为艺术史应包括美术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等,但本文所谈的“艺术史”,主要还是就美术的层面而言。

  中国的艺术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9世纪的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是世界上第一部绘画通史。传统艺术史的研究对象,集中在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与书法等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层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艺术史”异军突起,艺术史研究对象已延伸至工具、商标、广告、摄影和影视中的美术设计、特效等更为广阔的视觉领域。

  除了研究对象的拓展,新理论与新方法也不断被引入艺术史研究领域。以视觉、审美、风格为学科基础的传统艺术史研究,正在趋向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图像学等学科与艺术史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跨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跨学科虽然解决了某些难以单独从艺术角度解答的问题,但这种“合作研究”模式也出现了某种跨越界限进行重组和交叉的“急于求成”趋势——“跨”本身成为研究的目的,而非研究的手段。

  艺术史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其对艺术现象的深刻解析,因而艺术作品无疑是艺术史研究的基石和核心,它蕴含着艺术家的创造力、文化发展成果以及人类审美体验。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如形式分析和图像学,强调对艺术作品形式、符号和风格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经典方法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深刻理解并剖析艺术作品的“本体”。而如今,随着不同学科的交叉融汇,艺术史研究在“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倾向,就是研究艺术品背后的历史多,而研究艺术品少。其实国外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跨学科研究削弱艺术本体研究的趋势,著名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多次指出,“当今的艺术史研究一切东西,但就是不讨论艺术本身”。

  艺术史研究需要推陈出新,但这个“新”不是时髦的话语、前卫的观念、高新的技术,而是对艺术作品新的准确的诠释,是对艺术作品的新判断和新认知。只有真正理解和解析艺术作品的本体,才能更好地研究艺术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因此,艺术史研究者不应满足于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是要在学科交叉的同时,保持对艺术作品本体的洞察力。即使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也要将其融入对艺术作品的深入解析中,使之为艺术史研究增光添彩,而非仅仅是机械套用。

  怎样避免机械套用?一方面,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其他传统学科的核心理论和方法,确立对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基础认知,充分理解它们在艺术作品研究方面的独特视角。另一方面,在跨学科的整合中,研究者还需广泛涉猎新兴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以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水平。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如数字人文学、计算机视觉等技术,有助于深度分析艺术作品。

  在中国古代雕塑史研究中,有比较好的通过跨界新技术研究艺术品本体的例证。

  秦兵马俑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后,其雕塑风格就是中国雕塑史研究的一大经典主题。学者将兵马俑的雕塑风格总结为“装饰写实风”,即基于秦人特殊审美风格所创造的一种雕塑创作手法,从写实的造型,过渡到几何性、主观性的有机形体,最后整合为具有装饰意味的形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造型风格分析上,很少对秦兵马俑的色彩进行研究,因为这些陶俑脆弱的彩绘层在深埋地下两千年后早已消失殆尽。近些年来,随着X光射线、超声波、三位图像等手段被应用在考古学,再经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和技术还原,兵马俑原有彩绘形象被逐步修复并面世,为雕塑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艺术史研究者通过修复技术、数字技术和化学材料研究成果等,可以研究秦王朝的美学气象、古代雕塑与彩绘结合的艺术手法、传统雕塑着色艺术等许多问题,极大拓展了秦兵马俑的研究范畴。可见最新科技成果有效介入后,为艺术史研究插上了翅膀,也为社会了解艺术、了解历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要准确地书写与解读中华民族的艺术史,就一定要关注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件件具体的艺术珍品,推进艺术文献、艺术考古、艺术断代等实证性研究。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是有独特历史脉络的,任何试图仅从新的观念和视角出发臆断或主观塑造艺术发展轨迹,从而人为定位研究结果的做法,最终必然钻进循环阐释或强制阐释的死胡同。如果能够从艺术本体出发,把艺术家的代表作与时代精神、社会背景以及创作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上述不平衡现象,还原艺术史的整体性。

  当今社会,技术飞速发展,传媒日新月异。新的研究环境为艺术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新的观念体系、技术路径和视角方法,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与此同时,任何一种重观念而轻作品的研究,都会导致艺术史研究的同质化。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认为,应提倡研究历史中的美术和研究美术的历史,保持二者之间的互动和张力,扬长避短,既要避免故步自封,也要防止风筝断线。

  守正创新,守正是前提。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对艺术史来说,守正就是要守住从艺术本体研究出发这个基本立场。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于园媛、许馨仪)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5日 07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