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学术争鸣》反馈选登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4-01-08 14:00:08 浏览次数:346 【字体:
  【回音壁】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庞茂琨:

  《光明日报》围绕素描、中国画笔墨、艺术史研究等话题,邀约业内相关学科专家开展思想碰撞与理念交汇,无疑对行业创作水平与学术研究水平是一次有效的提升。作为作者之一,自2023年7月发表学术观点以来,我比较明显地感受到传播的力量。不少校内年轻教师主动与我再次讨论素描教学的创新,我的线上自媒体留言中有很多是关于素描知识的讨论。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学术是需要探讨交流的。《学术争鸣》专栏的开办彰显了《光明日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社会美育使命感。在推动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全民美育的道路上,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积极性,发挥高校学术科研、教书育人优势,共同推动学术创新、社会传播与全民美育。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处段泽林:

  《学术争鸣》专栏讨论的素描、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等问题,自20世纪以来就是艺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当今时代更有认真讨论的价值和必要。

  如今,面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如何看待笔墨问题,是传承与发展中国画的关键所在。吴洪亮、杭春晓等中青年学者立足国际视野,从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角度,阐释对笔墨问题的真知灼见,让人茅塞顿开;而唐勇力等老一辈美术家从创作实践的角度明晰了笔墨传承的重要价值,亦是肺腑之言。这些文章都体现出深度和力度。总之,《学术争鸣》专栏的话题不一定非要求“新”,但一定要有代表性、时效性;专家可以各持己见,但一定要有理有据。争鸣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理论评论的作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李传真:

  《学术争鸣》专栏如一场及时雨,敏感捕捉到当今艺术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如素描的作用、中国画笔墨标准等,让学者、画家们各抒己见,共同推动中国画走向新高度。

  首先,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展示独到见解和学术主张的平台,产生思想碰撞,使大家能够就中国画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之间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这种学术性的讨论不仅拓宽了画家们的思路,也提供了更广泛的表达空间。

  其次,专栏多篇文章作者都是当代画坛有代表性的画家,通过他们的学术论述,为绘画领域注入了新的思维火花,促进了艺术创作的水平提升和创新发展。专栏的议题聚焦最有争议的话题,如中国画笔墨是否依然是艺术衡量的唯一尺度,素描是否能为中国画注入新的灵感和力量等,这类讨论有助于打破传统审美观念的桎梏,进一步激发艺术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最后,《学术争鸣》专栏的意义还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画发展现状,思考艺术问题的窗口。通过深度的学术解读,促使更多人关注和热爱中国画,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设计学院院长郝凝辉:

  《学术争鸣》专栏希冀从现实角度出发,关注广泛发生的艺术现象,通过专家思想的碰撞与学术的激荡,营造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在讨论的氛围;多元观点的碰撞使内容极富层次感和吸引力。这种类似于辩论的内容形式会激发读者产生更多有关艺术的思考,是一种颇为新奇的阅读体验。同时,专栏的选题兼具趣味性及学术深度,在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找到了平衡,使美育真正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了“争鸣——是为了共鸣”的宗旨。

  希望专栏坚守开放、多元、思辨的内容气质,为读者带来更丰富的艺术思考,推动艺术研究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于园媛、许馨仪)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05日 07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