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遂宁市>详细内容

遂宁市地情

遂宁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唐代有开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陈子昂;来遂宁石佛寺(今广德寺)开山阐教的全国著名高僧“克幽禅师”;发明制造糖霜(冰糖,曾为朝廷贡品)的邹和尚;首次把遂宁城市“规方为城”(人称“斗城”)的武信军节度使夏鲁齐。宋代有兵部尚书兼侍郎杨辅;吏部侍郎王极;写出《糖霜谱》七卷、使遂宁成为全国五大产糖中心之冠的王灼。明代有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席书;工部尚书黄珂;侍郎席春、马绍愉;巡抚杨澄、陈讲、谢东山、杨作楫、旷昭;全国著名的女诗人黄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李实。清代有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侍郎李仙根、张懋诚;三弟兄、三妯娌均为著名诗人的长兄张问安、夫人陈慧殊,二弟张问陶、夫人林韵征,三弟张问莱、夫人杨继端。近现代有世界著名的弹道学专家、同济大学校长、民革重庆负责人、被国民党杀害的周均时烈士;在蓬溪建立四川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后任红军第4军军长、被张国焘杀害的旷继勋烈士;抗日名将、师长、中将税梯青;历任红军总医院院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将的贺诚;被列为中国十大著名数学家之一、其著作和科研成果处于当时国际领先地位的尹文霖;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化学家蒋学谦等。当代在世的有对中国空军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空军上将邓昌友。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遂宁黑白沟人。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十七日。三岁随父读书,授《大学》即能成诵。九岁受业于西充白太庚老师,诗文初露才华。13岁,受教于遂宁赤崖精舍彭觉山老师。彭为当时名儒,博通经史,长于诗文,对鹏翮影响很大。鹏翮少年有志,鸡鸣即起,孜孜不倦,读书论学,潜道修身,以圣贤自期。康熙八年(1669),鹏翮中举,康熙九年(1670)成进士,时年22岁。任翰林院庶吉士,为同僚中年最小者,勤奋好学,谦恭有礼,深受同馆人尊敬。康熙十二年(1673)任刑部福建司主事,不久转山西司员外郎。审理案件,辩冤案疑狱,不避权贵,秉公持正,人甚敬畏。翌年,任礼部祭司郎中,因政绩受到康熙破格召见,赐太液池鲜鲤。康熙十四年(1675)八月,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五年(1676)二月,任会试主考官。康熙十九年(1680),出任苏州知府,始到任即深入民间了解到田粮、税捐特重,又连年干旱灾荒,百姓生活困苦等情,即向朝廷申请缓交历年所欠钱税,并放宽政策,因之深得民心。不久,因母亲去世回乡守制三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兖州知府,清正持己,廉洁奉公,不收受属官、百姓钱物;亲自查判昔日积压的疑难案件,释放冤民三十人,使许多冤案得以昭雪;督课农业,发展蚕桑,解决民食;重视教化,兴办学校。为政三年,民风大变。康熙二十四年(1685)调任河东盐运司转运使兼盐法道政务。离衮州时,官吏、百姓拦路哭留。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内调通政司右参议,十一月转兵部督捕右理事官。

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月,鹏翮奉命为副使,随索额图所率使团至俄商定中俄边界。使团一行进入荒漠时,常遇风暴,飞沙走石,滴水皆无,有人渴死途中。鹏翮两腿被马鞍磨得血肉模糊,但为了完成出使绝漠的使命,仍强忍折磨,艰难前行。他在家信中写道:“愿效张骞,以身许国,予之志也。”经过克鲁伦河时,恰遇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与喀尔喀部不和,发生战事。鹏翮建议先派使者告知路过原因,以免误会。同行者未予采纳。过喀尔喀时,准噶尔部额诺德侦见,果以为清军勾结喀尔喀,便派兵偷袭,俘去清军先锋,使团众人惊惶欲退。鹏翮反对退却,厉声阻止说:“事出危险,正臣子捐躯效命之时,公等皆怯,某独当之!”又说:“如退,彼则蹑我于后,辱国孰甚!”乃按其意见派员前往解释过路原因,才消除了误会,额诺德认错谢罪,归还了被执的先锋,让出了通道。同行者均叹服鹏翮的义勇和胆识。这次深入漠北、巡视边境的行动,显示了清王朝捍卫边疆的决心,为次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大清一统志》(乾隆本)说鹏翮“扬厉中外,以清节著”。出使归来后,转兵部右理事,升大理寺少卿。

康熙二十八年(1689),鹏翮任浙江巡抚。抵任后,即退还室内华贵陈设,生活俭朴,洁己持正;勤理政务,革除陋规恶习;安置散处各地的游民和流放来的罪犯,修筑城墙,以加强治安;严惩贪官污吏,倡导廉洁奉公,以整顿吏治;新建仓库,储备粮食,以防荒年;兴办教育,重视教化,以正民风;禁止摊派,减免赋税,赈济灾民,以保生活稳定。抚浙五年,社会安定,各安其业,民风大变。后因减免钱粮事触怒康熙,先被撤职,后改为降五级留任。情况查清后,康熙三十三年(1694),升任兵部右侍郎。离浙江时,百姓感恩戴德,拦路阻轿,涕泣挽留,后绘其像于竹阁之上教育后人:“勿忘我公之惠政。”

不久,又改任江南学政。当时科举考试屡有营私舞弊行为,江南特别严重。鹏翮铁面无私,公正廉明,有些考生虽持有京中权贵亲笔推荐信,但慑于他的正气,终不敢呈交。他秉公主持科考,严格举士,所选之才不少为贫寒有识之士。康熙夸赞说:“从前清官只宋文运一人,近日张鹏翮堪与匹。”任满回京,两袖清风,康熙欣喜,召见他说:“卿非常清操,朕甚敬重。”

康熙三十六年(1697)五月,鹏翮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奖他为“天下第一等人”,他家乡遂宁赤崖山为他早年读书地,亦因此更名“第一山”。次年七月,任刑部尚书。十一月,授两江总督。康熙三十八年(1699),奉旨与刑部尚书傅腊塔赴陕西处理地方官吏侵蚀贫民籽粒银两案件。鹏翮秉公执法,严惩贪污,从督抚到县吏,凡牵连违法者皆如律治罪。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月回京,康熙对案件处理核实后表示满意,指示大学士王熙嘉奖,说“鹏翮前往陕西,朕留心察访,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三月,鹏翮受任河道总督。康熙“听政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非常重视。并认为“河务不得其人,必误漕运”。鹏翮接任河道总督时,三藩已经平定,但正值黄河泛滥,南北阻绝,运河淤塞的严重时刻。面对此严峻现实,他刻苦钻研前人的治河理论,总结本朝靳辅、董安国治河的经验教训,博考舆图,遍寻故迹,仔细勘察,按审形势,找到了黄、淮致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开海口、塞六坝”的治河基本主张和“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设想,采取“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做法,根据流水浸蚀的自然原理,在人为的控制下加强这种浸蚀力量,以减少因地形坡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沉积作用。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堤岸工程的修筑不仅仅是消极防守的措施,而且是积极治导的手段。康熙批准了这一治河的方案,称赞“鹏翮得治河秘要”,“自到河工,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居官如鹏翮,更有何议?”鹏翮按照治河方案指挥数十万民工,先疏海口,使水有去路;继辟清口,使淮得畅出;又加修高埝,堵塞六坝,蓄清敌黄;开陶庄引河以防倒灌,筑挑坝以平险工,使所有坝堤、引河从属于统一目标,使之充分发挥其功能,促使设想成为现实。历时八年,黄淮大治,漕运通达,下河连年大熟,人民安居乐业。康熙欣喜,作《河臣箴》、《黄淮告成诗》赠鹏翮表示嘉奖,鹏翮将治河经验写成《治河书》十卷进呈康熙。他使狂野不羁的黄、淮、运河顺轨安澜数十年,这不仅于国计民生贡献巨大,而且其科学水平也居于当时世界水利工程最先进的行列,所以至今还受到中外水利史的高度评价。康熙四十七年(1708),鹏翮回朝任刑部尚书。

康熙四十八年(1709),任户部尚书。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吏部尚书。鹏翮严谨洁己,公正不阿。为杜绝关说,针对时人敬畏神灵的思想,在府邸厅堂上供奉关圣帝君塑像,周仓持刀旁立,神座侧置书案陈放文牍案卷,如有亲友僚属说情行贿,他便提醒对方:“关圣帝君在上,岂敢营私徇隐!”康熙赞鹏翮“不但为今之名臣,亦足重于后世矣!”他担任吏部尚书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去世。

雍正元年(1723)正月,鹏翮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四月,又兼任《国史》、《明史》、《大清一统志》总裁官。七月,黄河马营决口,鹏翮又受命前往治理,时年已75岁。雍正对他说:“以位,则卿不当差;以龄,则卿亦不当差;然遍顾诸臣,无出卿右者。”次年,鹏翮完成治河任务回京,雍正特许他便道回乡省墓,还赐路费银千两,并赋诗相赠促其早日回京:“好待陇冈封马鬣,速还黄阁赞升平”。鹏翮留乡两月,于五月回京。十一月患脾病,雍正遣御医诊治并多次慰问。临终前夕,命长子懋诚转奏其关于边防、河防、海防的建议,雍正深感其诚。雍正三年(1725)二月十九日逝世,终年76岁。死后家中无多余财物,其子懋诚“四顾茫然,无法举丧”。“四壁空虚,一棺清冷,贫宦与老僧无异。”雍正赐白金千两,才得奉丧回遂宁家乡,葬于庆元山(现潼南县小渡乡)。鹏翮逝世后,雍正悲悼减膳,两次御制祭文(特加祭一次)悼念。追加少保,谥文端,诏祀贤良祠。御制碑文赞他“秉性贞介,持身廉洁”,“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芳竹帛,卓然一代完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彭端淑评他:“上方励精图治,毅然更新,公亦以身任天下事,因能授任,持大纲,去烦细,时议称贤相焉。公自弱冠入仕及为相,凡五十余年,名满天下,主上不疑,同官不忌,考诸史册,往往难之。”

著作有《张文端公全集》。

杨澄(1433~1508)字宪父,明宣德八年(1433)出生于射洪县金华镇。成化五年(1469)进士,累官至都察院左检都御史。曾派辽东、宁夏考察吏治民情,巡按两淮盐课。重修连贯泰、通、楚三州的捍海堤,后任大理寺卿,“人无冤狱”。巡抚山西等地兴利除弊,“风纪严明,法度得体”,有贤能声。

杨澄尝以陈子昂著作年久失传为憾,于宦游中着意搜集,并密访中秘藏书,抄得全集,板行于世,是为至今能见之子昂诗文集弘治版。

正德三年(1508)六月十三日,杨澄病殁于家。年76岁。

旷继勋(1895~1933),号吉臣,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贵州省思南县人。少年读私塾3年。清宣统三年(1911),16岁时入川参加反清保路同志军。民国元年(1912)投川军赖心辉部当兵,民国9年(1920)升连长,民国12年(1923)升营长,因受《向导》刊物影响,在自己的队伍中传播革命理论。民国14年(1925)部队编入邓锡侯江防军黄隐部,任过团长、旅长等职。当他得知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时,便与好友王文鼎在军营中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四川分会”,并派人到广州找共产党接头,得到党的支持。次年由秦青川、王文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发动清党运动,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人,旷继勋坚定地与敌人进行斗争,并在他的部队中隐蔽党员、清除敌特,保卫党的机关。

民国17年(1928)夏,刘丹五第七混成旅参加“四川同盟军”发动的川东之战,后因失利退驻罗泽洲防区。旅长刘丹五称病未归,由旷继勋代理旅长,率部从广安移李家钰防区,驻遂宁县永兴场一带。旷部驻遂后,在邓锡侯、黄隐借口整编和李家钰、罗泽洲企图吃掉其部的严峻时刻,他毅然报请省委要求批准起义,以保存革命实力。省委即派罗世文、邹进贤(朱三元)到部参与筹划。他们起草了《暴动计划书》准备好了起义的旗帜、臂章、帽徽和标语。民国18年(1929)6月29日下午,旷继勋带领全旅2000余官兵在蓬溪县大石桥乡牛角沟竖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旗帜,宣布起义。旷继勋任总指挥,罗世文任党代表,邹进贤(朱三元)任前委书记。他们将部队编为两个师八个团,于当夜兵分南门、西门两路攻打蓬溪县城,与边防军一个骑兵团激战4小时之久,击毙守城士兵20余人,敌人于次晨向文井方向撤退。起义军攻占县城后立即没收县政府大印,烧毁征收局的粮册,释放在押犯,成立“蓬溪县苏维埃政府”,以“四川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名义贴出布告,它是四川出现的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起义后,旷部转战西充、营山、渠县、达县、梁山之间,所到之处即打土豪,分浮财,建立政权,深受工农群众欢迎。同年7月30日,抵梁山县虎城镇猫儿寨险地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寡不敌众,起义失败。省委派人将他送往上海。党分配他参加中央特科“打狗队”,他有力地打击了叛徒、特务和青帮流氓的反动气焰,保卫了党的中央机关。民国18年(1929)冬,在湖北江陵、当阳等地开展兵运工作,他策动了三连的白军起义,并将队伍开进洪湖地区参加红军,先后任红六军军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军长。民国20年(1931)10月又在徐向前部任红25军军长兼独立师师长。

民国21年(1932)12月29日,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后,旷任川陕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他为了分化瓦解敌人,建立统战关系,写了一封信给原在军阀部队里身为旅长的朋友谢德堪,想开导他们拥护红军,争取起义,被张国焘查获此信,张便以“国民党改组派”、“右派”等罪名,逮捕了旷继勋,于民国22年(1933)6月秘密处死于通江县洪口场,时年38岁。民国26年(1937)在延安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时,毛泽东指出:“旷继勋同志是好同志,被张国焘错误迫害,应作烈士待遇。”中央追认旷继勋为烈士。

来源:遂宁市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5-30 16:57:10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