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风物>详细内容

【美丽四川】雅安:大熊猫标本的起源地

作者:杨 铧 来源:《雅安日报》2024年2月25日第1版 发布时间:2024-03-02 15:01:37 浏览次数:613 【字体:

雅安:大熊猫标本的起源地

杨 铧

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来到穆坪(现宝兴县)境内的邓池沟,从猎人手中收到一头刚被猎杀的年幼大熊猫,并将其制作成了标本,运到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这具标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具科学意义上的大熊猫标本。

那么,我国最早的大熊猫标本在哪里,又出自哪里?

《中国科学美术杂志》1933年第5期,将上海博物院收藏的大熊猫标本照片作为配图,并用英文标注了采集人信息。

“大熊猫热”席卷全球

戴维的科学发现公布后,一股“大熊猫热”从巴黎开始,迅速席卷全球。动物学家、探险家从世界各地赶赴中国西南的深山中,争相捕捉这种珍奇动物。

那是大熊猫命运的至暗时刻。据统计,1936年至1946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就有16只,另外至少还有70具大熊猫标本进入外国博物馆。

1899年至1911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4次到达中国西部,先后五次踏入雅安。他在《中国——园林之母》中有关于大熊猫的记录:“这种动物并不常见,而且它们居住在蛮荒的野外,不易成功捕捉。毛皮偶尔才会在成都的市集中贩卖,而且索价不菲……这是中国西部最值得狩猎家去追寻的猎物,目前还没有外国人成功猎杀这种动物的记录,没有外国人目睹这种动物的活体。”

“谁可以成为第一个看到野生大熊猫的西方人?谁又可以成为第一个成功猎杀这种动物的西方人?”后来, 这两个问题被称为“威尔逊之问”。

1914年,德国生物学家魏戈尔德在汶川县从当地人手中买到一只大熊猫幼崽。

1921年,兼具军人、间谍、外交官与探险家等身份的英国人乔治·佩雷拉沿着戴维当年的线路,经邛崃、芦山,到达宝兴,希望能够成为第一个成功猎杀大熊猫的外国人。但他只是远远瞧见停栖在树枝上的一只毛茸茸的白色动物,而且不确定就是大熊猫。

1929年,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派出考察队到中国收集动植物标本,第26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就是核心成员。他们从云南入境,经木里、康定、天全到达宝兴,购买到2张大熊猫皮。返程时,他们经雨城、荥经、汉源,到达石棉擦罗,发现了一只大熊猫的踪影,在当地招募了一批人随行,一直追踪到冕宁冶勒,射杀了这只“石棉籍”的大熊猫。

1931年1月10日的《申报》第7版,对杨帝泽向中央研究院赠送动物标本进行了报道。

美籍华人的熊猫情结

杨帝泽,美籍华人,祖籍广东省中山市,一些书籍称他为“杨杰克”。

1928年夏天,杨帝泽被民国政府外交部聘为驻美联络办事处的兼职人员。有一天,西奥多·罗斯福来到杨帝泽兼职的联络办事处,请求杨帝泽协助和许可他与克米特·罗斯福到中国游猎。罗氏兄弟选中杨帝泽作译员,并将其送到美国菲尔德博物馆进行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的培训。

1929年,罗氏兄弟狩猎大熊猫之旅结束后,向杨帝泽提供了一笔不菲的酬劳和资助,以便他在中国西部进行更深入的博物考察,继续为科研机构收集动植物标本与活体。

此后,杨帝泽携弟杨帝霖开始了探险考察生涯,曾多次深入四川采集动植物标本。

1932年6月,杨帝泽作为西康探险队的向导,带领美国登山家泰里斯·穆尔,以及美国青年理查德·布尔萨尔、阿瑟·埃蒙斯三世,从上海出发,经重庆、乐山、雅安,前往康定攀登贡嘎山,并将大本营设在雅安。

西康探险队完成贡嘎山的首次登顶与测量后,杨帝泽与穆尔经过康定鱼通,到达宝兴县西河一带。

“在当地猎人的协助下,我猎获了不少动物,包括蓝羊、斑羚、野猪、麝香鹿、猴子、黑熊,还猎获了一只活的西藏白耳雉,那是一种大型的黑白鸟,中国人称为马鸡。穆尔还捕捉到了38种鸟。”后来,杨帝泽记录了此次行动的收获,一部分标本送回美国,一部分标本按管理要求上交南京的中央研究院。

1932年的西康探险之旅,杨帝泽收获很多动物活体,其中有两只活的西藏灰熊幼崽、几只金丝猴,还在宝兴县境内猎杀到一只大熊猫,并把大熊猫标本卖给了上海博物院。经考证,此具标本为上海博物院最早展出的大熊猫皮张标本,也是我国珍藏最早的大熊猫皮张标本。

1935年6月,杨帝泽、杨帝霖从上海走水路到重庆,后入川在雅安及周边狩猎,为美国加州科学院、中央研究院等机构采集动物标本。

1936年,杨帝霖助美国人露丝在汶川活捉到了一只几个月大的大熊猫幼崽,并以杨帝泽妻子的名字命名为“苏琳”。“苏琳”作为第一只走出国门的大熊猫,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从目前资料分析统计,杨帝泽、杨帝霖兄弟至少向中央研究院提供了3具大熊猫标本,向上海博物院提供了2具大熊猫标本(目前珍藏在上海自然博物馆)。

1933年11月,上海博物院重采用生态景箱陈列展出大熊猫和小熊猫标本。

上海博物院的大熊猫标本

在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有一座1932年建成投用的五层砖木结构楼房,在三楼窗户下嵌有“亚洲文会”的石刻匾额,此楼就是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旧址,其三四五楼就是亚洲文会博物院,即上海博物院。

亚洲文会成立于1857年,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和枢纽,是中国境内外国侨民研究东方文化的主要中心。亚洲文会博物院成立于1874年,收藏有数万件动植物标本以及文物艺术品,是近代远东地区生物标本和文物收藏最丰富的著名博物馆之一。

1933年11月5日,位于亚洲文会新楼内的亚洲文会博物院以“上海博物院”的身份,重新向社会开放。上海博物院制作了100余个玻璃展柜,第36号展柜展出的大熊猫、小熊猫标本特别引人注目。该展柜以画、实物等装饰展柜的天棚、壁墙、展示空间,仿制出树、竹林、岩石等,放置于树枝上的是小熊猫标本,大熊猫标本则放岩石上,岩石周边及背景是竹林,以生动形象的效果展示大熊猫和小熊猫生活在川西的生活场景,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之所以把两种动物放在一起,是因为当时认为它们是介于熊和浣熊之间的动物,亲缘关系近,且分布于同一区域,都被称为“猫熊”或“熊猫”。

陈列展出大熊猫与小熊猫的图片与绘图,广泛见诸于当年的报刊上,影响深远。1944年诞生于重庆北碚的中国西部博物馆也借鉴这种方式,陈列展出采集自雅安的大熊猫和小熊猫标本。

索尔比,中文名苏柯仁,是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对大熊猫兴趣浓厚且颇有研究,先后任上海博物院院长、亚洲文会会长,创办了《科学杂志》,刊发和撰写过很多涉及大熊猫的稿件,策划主持了上海博物院陈展大熊猫标本。

1937年,苏柯仁在《中国博物学:上海博物院指南》中介绍:“第三十六号展柜所陈列之标本,系一成熟之大熊猫,获自中国西藏边境之乡村间,由中国著名探索家杨钟健君(Jack T. Young)、四川雅安县之Dr.R.L Crooke及美国之山人Mrithur B.Emmons赠予本馆,其头骨及同种之若干头骨,均贮于第十号柜之下抽屉中,如欲检视,可向管理员接洽。”

“西藏边境”实指穆坪,1869年戴维把藏汉交界的穆坪误标为西藏东部,故把大熊猫模式标本采集地标为“西藏穆坪”;1888年出版的《戴维植物志》第二卷的副标题是“藏东植物”,记载的是戴维在宝兴县采集的402种植物。戴维的错误,一度误导了很多不明就里的、对川藏地理不清楚的学者。

杨钟健君,就是杨帝泽,被翻译成了杨钟健君;美国之山人Mrithur B.Emmons,就是阿瑟·埃蒙斯三世。杨帝泽应该是此具标本的实际采集者,是1932年的西康探险之旅在宝兴境内猎杀到的大熊猫。

1952年,上海博物院的藏品被上海市军管会接收,划归今上海自然博物馆。

2018年,上海推出特展“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仿上海博物院生态景箱展出了大熊猫标本。

2018年7月17日至10月21日,上海推出特展“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展览精选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曾经收藏的代表性动物标本与文物,其中有仿当年展出场景制作的大熊猫、小熊猫景箱,景箱中那具采集自雅安、中国境内珍藏最久的大熊猫皮张充填标本再次现身,吸引观众的目光,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

来源:《雅安日报》2024年2月25日第1版

作者:杨 铧

来源: 《雅安日报》2024年2月25日第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