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详细内容

民间文学中的南充蚕桑丝绸材料

作者:文建刚 刘艳伟 闫小芹 发布时间:2014-06-24 16:12:00 浏览次数:739 【字体:


【内容摘要南充民间文学中有很多极富价值的蚕桑丝绸材料。我们应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搜集和整理这些材料,考证始蚕者的真实身份,弄清伏羲织造之谜,比较民间传说故事,剖析其中的历史信息,在历史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阐明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以史为鉴,从而促进南充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南充 蚕桑丝绸 民间文学

 

 

千年绸都南充,在中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本文试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在对南充地区有关蚕桑丝绸业的民间文学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为南充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发掘一些历史信息,并对相关问题作简略之探究与辨析。

一、民间文学中南充蚕桑丝绸材料情况

较之南充繁荣的丝织业,有关蚕桑丝绸的民间文学材料的整理与研究略显不足。在相关研究方面,现阶段国际、国内学术界对于南充地区的蚕桑丝绸文化研究较少,且研究内容集中在历史考证、旅游开发、丝织业发展等方面,对南充丰富的蚕桑丝绸民间文学材料搜集整理的论著还付之阙如。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现将搜集材料归结为“神话”“传说故事”和“谣谚诗文”三大类,汇总如下:

(一)神话类

南充地区有关蚕桑丝绸业的神话故事大致有以下两种:

1.蝶仙与傩傩的故事

在南充嘉陵江畔,“千年绸都第一坊”里树立着一座美丽的雕塑——蝶仙。蝶仙上身是个美丽的女子,中间是蚕儿的样子,下半身包裹在雪白的蚕茧里,背后是两只斑斓的蝶翼。关于蝶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骑白马返回。其母伤心之致,发誓道:谁能将其夫救得生还,就把女儿嫁给他!白马闻言仰天长啸,挣脱缰绳疾驰而去。几天后,白马载着其父返回家中。其母却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从此白马整日嘶鸣不止,不思饮食。其父见状,心中为女着急,取箭将马射杀,并把马皮剥下晾在院子里。但见那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数日后,家人在一棵树上找到了姑娘,那马皮还紧紧包裹着她,而头已经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吐丝缠绕自己。家人将其从树上取回饲养,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的历史从此开始。由于这种虫子总是吐丝缠绕自己,人们就把它叫做“蚕(缠)”;又因为姑娘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人们为感激姑娘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尊为蚕神,称为“马头娘娘”。[1]

与之极为相近,南充南部县地区还流传着《傩傩的传说》[2]

唐朝郭茂盛大将军在被敌人围困时向将士们许诺谁能退兵就许以长女。一匹白马冲入敌阵中,败退了敌军。但获胜后的郭将军并没有实现承诺。白马日夜都在郭大小姐的住处外悲号。郭将军问原因,马童回答说是将军没有兑现承诺的缘故。郭将军气愤地挥鞭打掉了马童的下巴(就是后来的傩傩,又叫鲁奴),射杀了白马,曝皮于庭院中的桑树上,七日化成蚕虫。郭大小姐感念白马的救父之恩,将蚕虫养了起来,化茧抽丝,做成了美丽的丝帛。蚕桑织造的技艺从此流传于民间。

在《搜神记》《汉唐地理书钞》《太平广记》和《蜀图经》等古代文献中均有类似少女与白马(牡马)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蚕神崇拜并没有明确的对象,如元代王桢《农书》中记载:“盖古者蚕祭皆无主名。”[3]在《周礼·天官》及《礼记》的《祭仪》《月令》等中也未详载蚕神身份。汉代卫宏的《汉旧仪》中对宫廷中蚕神祭祀记载:“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祀以中牢羊,祭蚕神与莞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3]刘安的《淮南万毕书》中也记载到:“二月上壬日,取道中土井华水和泥蚕屋四角则宜,蚕神名莞窳。[3]由此可知,汉时正式祭祀的蚕神叫“莞窳妇人”和“寓氏公主”,但难以考证具体是何人物,笔者认为有可能就是上文蝶仙故事(傩傩、蚕马传说)中化身为蚕的少女(蚕女)。首先,从字义上看,“蚕女”与“莞窳”、“寓氏”意义相同。“莞窳”有懒女之意,“寓氏”可谓为居于室中者,这两个称谓中的涵义正与蚕女的形象十分吻合——蚕女独居家中(室中),不务织造,蓄养牡马,与之嬉戏……其次,从称谓上看,“莞窳”“懒女”“蚕女”三者音韵极为相近,很可能是同一指代。且“莞窳妇人”“寓氏公主”称谓中的“妇人”“公主”在古代都是对女性较为尊敬和高贵的称谓,也表明先蚕者或始蚕者和早期人们祀奉的蚕神是女性,这与早期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一致。第三,蚕女与早期蚕神形象极似。袁珂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黄帝篇》中有“蚕神献丝”的记载:“这身批马皮的蚕神,原来是一个容貌姣好的姑娘,只可惜多了一张马皮……[4]。古时有“蚕马同气”之说,人们崇祀的蚕神是一个身披马皮的少女形象,这与蝶仙故事(蚕马传说)中描述蚕女的形象基本是一致的。

因此,早期蚕神(始蚕者)为南充地区蝶仙故事(蚕马传说)中的无名氏蚕女——作为蚕神信仰起源之一说似可成立,且其时代应早于唐代。

2.伏羲回故乡

在今南充阆中渝水地区流传着伏羲氏教民渔猎织造的故事,摘录如下:

伏羲在陈州当上部落总首领后,很是眷恋这片曾孕育过他的地方。他先后三次回到阆中。……他看到人们裹着树皮,兽皮劳作很不方便,便从野蚕吃叶吐丝受到启示,教人们养蚕、缫丝织布,人类从此便开始穿上了冬暖夏凉的丝制衣服。[5]P157

故事中伏羲氏在蚕桑织造方面的贡献是不可靠的。而蚕桑织造技术产生于阆中地区倒是有可能的。

(二)传说故事类

相关传说故事现今多已流失,较难寻觅。本次搜集和整理主要从各类相关文献中进行查找、甄选、辑录。

1.历史传说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汉族·蓬安县)[6]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逃离成都之后便定居在南充蓬安,卓王孙“分与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这一百个奴人当中就很有一部分是织锦的工奴,“卓氏锦” 便从此闻名遐迩。

这个传说故事说明南充地区的蚕桑丝织业在西汉时期便已有很高的发展水平,而且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较高的评价。

《桑树为啥破肚子》(汉族·南部县):[7]

故事讲李世民败逃南充时用桑葚充饥,感念桑树的恩情,封桑树为树王,结果挂匾的人错将匾额挂在了椿杨树上,桑树因之气破了肚皮。

农业社会,栽桑养蚕是每个普通家庭必不可少的事项,桑树对丝织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这则故事中桑树被赋予“树王”之号,说明丝织业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劳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古代南充地区丝织业的发达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2.南充关于矮马桑由来的传说

《马桑树故事》(汉族·南部县)[7]

黑心财主将太阳绑在高高的马桑树上以延长长工们的干活时间,罗衣秀才传法给长工们砍倒马桑,使其不再长高,最终气死了财主。

故事通过对农业社会中雇佣关系的夸张描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众的生活现实。以马桑树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则间接说明桑树在南充地区的重要性和种植的普遍性,从而反映了南充丝织业繁荣与兴盛。

《长不高的马桑树[5]《马桑树为啥这么矮》(汉族·营山县)[7]P

古时候马桑树非常高,孙悟空(及其猴子猴孙)借助阆苑东端一株参天的马桑树爬上天庭,到处惹是生非,将天庭弄得乌烟瘴气,下界洪水滔天,玉帝在惩罚孙悟空(猴子猴孙们)之后,派金甲大力士将马桑树砍光了,并下御旨让马桑树再也长不高了。

马桑树高可通天当然是虚构的,但在古蜀地确实有“神木崇拜”的存在。这两则故事很可能就是根源于古蜀人早期的“神木崇拜”,体现了桑树在古代南充人民耕织生活中的重要性。

3.地主的故事

《两匹金马》(汉族·西充县)[7]P

大财主龙商家养出个巨大的蚕茧,一个路过的道士发现龙商家对面大山的石壁里有两匹金马想吃龙商家的蚕茧,就向龙商高价购买蚕茧。狡猾的龙商觉察出了其中的奥秘,道士只好坦言相告,并约定两匹金马一人一匹。贪婪的龙商乘道士出去办事,念动了打开石壁的咒语,用蚕茧引出金马,但龙商没有关闭石壁的咒语,又急又气的龙商企图拉住将要回到石壁中的金马,却不料被力大的金马拖进石壁,再也没有出来。

这则故事以民间养蚕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结合古代的“蚕马同气”的传说,反映了旧社会中丝织业的具体情况。

综上,这些传说故事产生于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流传于民间,故事朴实直白,形象生动,较多的反映了养蚕制丝作为小农社会中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其重视与喜爱。

(三)谣谚、诗文及其它

本次搜集和整理,主要是从《中国民间文学南充地区歌谣谚语集成》《古代民歌一百首》《蜀锦史话》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萃编》等著录及《诗词歌赋誉丝绸》、《四川蚕织业诗词歌赋选(1-5)》和《老歌伴随的记忆》等论文中查找、辑佚和整理出的一些与南充地区蚕桑丝绸相关的材料,共有歌谣5篇,谚语7则,诗文20余篇。

谣谚有《养蚕歌》(南充仪陇):“黄桶这么大,扁担这么长,黄丝压断秤号梁”[8],这种夸张想象正是人民勤劳致富的朴素心理的实在表现。

诗文有唐代郑谷《蜀锦诗》:“文君手里曙霞生,美号仍闻借蜀城。[6]张何《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织回文之重锦,艳倾国之妖质。……岂若乎齐纨之与楚练,岂并细縠之与轻纱。[6]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丝织品的华美,赞扬了织造者的心灵手巧,表现了古代四川丝织技艺的高超。

又如程启《蚕织图》中的五言配诗《浴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下蔟》《缫丝》[9]等,是对蚕桑农事经验的较为全面合理和精到的整理总结。

又有唐代王建《簇蚕歌》[9]P52,描述的养蚕缫丝的过程、技艺与今天我们的养蚕方法技术基本上是一致的,反映了古代养蚕制丝技术的先进,是历代劳动人民劳动经验与高超智慧的结晶。

二、民间文学中南充蚕桑丝绸材料的价值

中国作为一个曾以丝绸而闻名于世的国度,养蚕制丝的历史悠久而灿烂,有关蚕桑丝绸的民间文学不仅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其价值更是极为重大:

(一)文学价值。民间文学中各色人物形象及其语言、故事情节等,夸张、神异又不乏唯美之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原始的素材和表现形式,并以其丰富的内容嬗变成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

(二)历史价值。存在即为历史。这些材料植根于南充悠久的养蚕制丝历史之中,体现了人们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意识,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原貌,很多材料本身就是较为可靠的史实、史料(如“卓氏锦”等),可以作为正史典籍的补充和考古发掘(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参考,是研究南充蚕桑丝绸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现实价值。传承丝织技艺,合理利用民间传奇故事、民俗节日等,充分发掘南充蚕桑丝绸文化,可以推动丝织业的发展,促进丝绸文化主题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绸都”的城内涵和品味,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繁荣南充经济。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丝绸历史文化名城,发掘和保护有关南充蚕桑丝绸业的民间文学不仅是今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发展的客观要求,意义重大。

 

 

注:

①上古帝王大都被神化,长存数百载,真实历史较难考证。《蜀图经》中蚕马故事发生在高辛氏时期,据《史记·五帝本纪》,高辛是轩辕氏的曾孙,承颛顼氏之位,是为帝喾。而伏羲氏与黄帝轩辕氏齐名,按之,伏羲应早于高辛。故笔者认为阆中地区伏羲发明蚕桑的传说不实。

②主要与古代四川的地理和气候相关,可参见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玉贵.蝶仙传说[N].南充日报.2008(1)

[2]郝振书等.中国民间文学南充地区故事集成(上册)[M].南充:南充教育学院印刷厂.1989

[3]曹建南.中日蚕桑起源传说的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91)

[4]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5]冉云明.阆中传说[P]

[6]《蜀锦史话》编辑组.蜀锦史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7]郝振书等.中国民间文学南充地区故事集成(下册)[M].南充:南充教育学院印刷厂.1989

[8]郝振书等.中国民间文学南充地区歌谣谚语集成[M].南充:南充教育学院印刷厂.1989

[9]廖伦旭.诗词歌赋誉丝绸[J].四川丝绸.2000(4)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