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详细内容

德耀中华 孝感天下

作者:邹贵兴 发布时间:2016-01-11 09:59:00 浏览次数: 【字体:

唐代设制“德阳县”前后,德阳曾称“雒城”“阳泉”“孝水”“绵竹(县治在今黄许附近)”“汉州”“旌阳”等。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建市时,或许是因为德阳有“大德如阳”“德配天地”等含义,最终定名“德阳市”。

德阳为何会以“德”闻名于天下?从东汉的当朝史书《东观汉记》,到汉班固的《汉书》,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学者郑少微的《孝感庙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等大量史书都记载传播着德阳孝泉镇东汉姜家 “一门三孝”的故事。历代版本的《德阳县志》更是记载了一连串德阳的孝子、孝媳、烈妇、精忠报国的贤臣。

据记载,在东汉时期,有一对养亲敬老、孝行纯良的夫妇——姜诗、庞三春。姜诗带着母亲妻儿在外为官,而姜母每天想吃家乡鲤鱼、喝家乡的亭江水,于是孝顺的姜诗便辞去官职带着母亲妻儿回到家乡,靠教私塾为生,终日为生计奔忙。婆婆爱喝江水和吃鲤鱼,媳妇三春就每日挑江水,想方设法买鲤鱼,任劳任怨。但婆婆却受人挑拨,认为媳妇表面孝顺内心奸诈,就想尽办法折磨她,做了两个尖底水桶,每天让她到七里之外的亭江去挑水,不让她歇,还说后面那桶水不洁净。三春每天需往返几十里,十分辛苦,却没有一丝怨言。三春的贤德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下凡赠送三春神鞭,把它放到水缸里,水没有了往上一提水就满了,味道和亭江水一样。但婆婆仍听信谗言,无端诬陷水是野男人帮助挑的,就用石头把水缸砸烂,把神鞭扯成五截。五截神鞭立即变成了五股泉水,并跃出鲤鱼来,这就是“五股泉”“涌泉跃鲤”的传说。

婆婆执迷不悟,以死相逼,让儿子休掉媳妇,孝子姜诗不忍惹母亲生气只得服从,三春被逼含冤离去。在邻家姑姑的劝说下,三春打消了以死换取清白的念头,暂时寄居在村子附近的白衣庵中,昼夜纺纱织布,卖了钱托邻家姑姑偷偷地接济姜母。姜诗的儿子安安每天到学馆把自己吃饭的米抓出一把藏在土地庙中,积攒起来去探望母亲,让母亲吃顿饱饭。第一次安安送米,母亲以为米是儿子偷来的,便打了安安一耳光。安安述说实情,尼姑再看米有陈有新,不像偷来的,也帮安安说情。庞氏见米真不是偷的,知道自己误解了千辛万苦为自己送米的孝顺儿子,还打了他,抱着儿子痛哭起来。后来,安安在替母为奶奶挑水中,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姜诗和庞氏担心母亲气坏了身子,隐瞒了实情,说安安在学校读书,夫妇每年都做些童衣童裤投于水中,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这就是传颂千年的“安安送米” 故事。

最终,婆婆在邻家姑姑的帮助下,终于知道了真相,幡然悔悟,亲自接三春回家,阖家团聚。他们也感念邻家姑姑的恩德,把她接到家中奉养,姜诗更因大孝声名远播,受到郡守的举荐,得到了汉明帝重用,任为江阳令。赤眉起义军也非常尊敬 “一门三孝”,在经过姜诗故里孝泉时,担心惊动孝子触怒鬼神,万马衔枚悄悄回避,还赠送一些米、肉给孝子。汉顺帝也被姜氏“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事迹所感动,在永建五年(130)颁布圣旨,为他们建祠立坊,表彰他们的孝德孝行。

后来,唐贞元进士、监察御史、唐宋八大著名散文家之首韩愈还为姜孝祠撰写碑文。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邑人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司理参军白寿朋等请皇帝将孝泉姜公庙改名为孝感庙。宋徽宗崇宁进士马成辅率诸父老请宋徽宗恩准赐孝子姜诗“广文王”爵,并碑刻“东汉至孝敕封广文王故里”,立于姜诗故里延祚寺。北宋嘉佑年间进士、著名诗人苏轼在《次韵李修孺留别》中写下“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的诗句。南宋末在德阳县北街庞三春故里,用木石琉璃等建成矩形拱门式“孝子牌坊”,上书“东汉孝子姜诗孝妇庞氏故里”。明成祖朱棣还为孝泉姜公庙御制诗一首:“姜诗夫妇孝通神,还汲江流养老亲,舍侧涌泉诚异事,每朝况复出双鳞”。明代邑人、进士、广西按察副使曾守身回乡游孝泉后也写下《游孝泉登古雒县塔》一诗:“漫谓浮生说大年,且从灵境觅清泉。双鳞迸地仙风起,一塔擎天佛日悬。芳草壶触淹小海,夕阳车马促先鞭。因问姜庞寿何似,至今神采动山川。”清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奉诏去西藏册封达赖路过德阳,也留下“绵竹环仙山,故宅闻相属,不如一双鲤,孝悌堪型俗”的诗句。清代进士、文学家、罗江人李调元,更是留下“自从跃出双鲤后,百派流泉尽姓姜”等诗句。清光绪年间,德阳县令陶晋绶请准春秋祭祀姜公。光绪皇帝赐姜公祠为“汉至孝广文王祠”。清末,四川第一任都督尹昌衡、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大总统帅府秘书长谢无量、贵州省主席杨森等都盛赞一门三孝,并在延祚寺留下墨宝。考古发现,在重庆井口的宋墓,山西、辽宁等地的辽、金古墓中均发现“一门三孝”的图刻。湖北宜昌、江陵、陕西、四川的泸州等也有“姜公祠”。千百年来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在祭祀姜家“一门三孝”。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阳市委、市政府,为建设富强、文明的德阳市,针对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特点,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根据德阳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结合德阳市厚重的“德”“孝”文化,市领导多次到“一门三孝”故里、千年古镇孝泉深入调研,号召全市弘扬德阳人民几千年的“德”“孝”优秀精神。在省人大、省政府、省社科院、四川大学等支持下,召开了有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菲律宾、澳门、香港等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参加的“儒学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和韩国及国内著名学者、专家参加的“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德阳晚报》在全市征集《德阳市民公约》,号召全市人民传承“德”“孝”精神,建设经济繁荣、文明道德、安居乐业的新德阳。多年来,旌阳区委、区政府一直把打造“德”“孝”文化作为工作重点,邀请国务院参事、文殊院住持、湖南大学教授等专程来举行“德”“孝”文化报告会。从20世纪90年代就主持召开两年一度的“孝文化旅游节”,多次主办“德”“孝”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以及每年一度的以“孝”为媒介的“孝泉上九古会”。支持本土孝文化研究者,编著出版了《古镇孝泉》《孝泉神韵》《一门三孝探秘》《神奇的旌阳》《上九会》等“德”“孝”文化书籍;配合国家邮政总局,出版了“一门三孝”特种邮票。为此,旌阳区区长还在都江堰举行的国际儒学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孝泉镇党委、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了占地150多亩的“中国德孝城”;举行了数届“孝子孝媳”评选表彰会;在上级支持下,招商引资投入数亿元,重建了独具明清风格的孝泉古镇。如今,以“德”“孝”闻名的孝泉古镇,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国内外客人慕名而来,游览、观光,受到人生启迪。

德阳人民重视“德”“孝”,涌现出许多德孝先进人物。四川省十大孝星、孝泉个体医生王一奎,尽心侍奉久病的父母,父母生病住院期间,背父母上厕所,给父母喂药喂饭;出院后,扶父母散步,陪父母唱川戏,购买花草书画供父母赏玩。四川省十佳孝媳、孝泉农民廖成菊,几十年无怨无悔,照顾、扶持丈夫残疾瘫痪的哥哥袁正友。有一次廖成菊重感冒,发高烧四肢无力。恰恰这时袁正友的胃病犯了,廖成菊不顾自己的病,拖着虚弱的身子为他请医生抓药,忙了整整一天。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袁正友病愈,她自己却病倒了。四川省优秀党员、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范天勇,克服妻子下岗、父母长期患病等困难,一心扑在工作上。到任不久,就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抓发展、抓学科、抓精细”的工作目标,推动多科协作医疗尝试建立“虚拟中心”模式。每周坚持上专家门诊,短时间内先后做手术29台。2004年他亲率9人赴若尔盖县开展援藏工作,遭遇山体滑坡,被飞石击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旌阳区孝子马昌萌、“感动中江”的残疾人画家丁红玉、在地震中因护卫学生牺牲的小学教师向倩……。德阳人民在“德”“孝”优秀传统的弘扬与传承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优秀事迹,不胜枚举。

德阳,几千年来的德孝文化源远流长。如今,我们应在继承代代相传的德孝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为德阳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让德阳继续以“德”闻名于天下。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