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红色文化>详细内容

【红色记忆】聚力托举两弹一星:宋任穷在七机部的14个月||邓秋军

作者:邓秋军 来源:红船融媒 发布时间:2024-12-01 14:49:08 浏览次数:490 【字体:

聚力托举两弹一星

宋任穷在七机部的14个月

邓秋军

编者按:

宋任穷是唯一一位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时期,先后担任过中国核武器工业部和导弹、卫星工业部两部部长的开国上将。

宋任穷

2009年7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宋任穷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曾高度评价宋任穷的一生:“功勋卓著、德高望重、英名永存”。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说:“宋任穷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近日,宋任穷在七机部(后改为航天工业部)当部长时期的老部下、副部长张镰斧之子,也在七机部、航天部工作过多年的张谷林先生接受了红船编辑部采访,讲述了宋任穷上将任七机部部长期间的故事。

张谷林

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向太平洋相关公海海域,成功发射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准确落入预定海域。这是自1980年第一枚东风五号以来,我国时隔44年后第二次向太平洋方向进行洲际弹道导弹试射……

图为导弹发射升空(刘明松 摄)

“年度军事训练例行性安排,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国防部发言人的发布看似波澜不惊,但洲际导弹的影响力迅速出圈炸响,让全球为之侧目。不少媒体不乏生动直观的概括:从我国发射,仅需4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日本,20分钟左右便能抵达美国,半个小时即可实现对全球重要目标的打击覆盖……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向世界充分展现了我国强大的军事战备实力,也让世人回忆起半个世纪前含苞待放的中国远程洲际导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怀念起1977年10月至1978年12月——整整14个月凝聚合力托举起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前辈功勋——开国上将、七机部部长宋任穷。

20世纪50年代的宋任穷

信念如磐

让国防航天拥有正确航向

1977年10月20日,党中央任命由宋任穷将军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77年12月14日,宋任穷(前排左)与罗瑞卿(前排中)、张爱萍(前排右)在七机部计划工作会议开幕式上。

宋将军深知,七机部专门负责航天工业,属于国防尖端技术部门,对于国家战略安全举足轻重。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这个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十年功夫完全可以搞出来,现在我们原子弹氢弹有了,那么七机部要有什么呢?就是洲际导弹、潜射导弹、同步卫星这三项,也就是开拓完备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必有的远、潜导弹品种和高轨道定点卫星。

其集中跨越式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内部人心环境之复杂同样前所未有。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留给七机部的是长期混乱的非常局面。平反冤假错案,摘掉科研专家骨干“莫须有”的帽子、卸掉干部职工的思想包袱,是首当其冲的重点工作;摈弃派系影响,彻底解决广大科研队伍文革十年的思想心病,落实干部政策、形成团结一心的局面,是开启航天事业新征程迫在眉睫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广大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孩子上学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工资待遇等实际问题,事事关系人心向背,凝心聚力搞科研公关的综合性环境条件需要开局破题。

而此时的宋任穷还面临自身政治问题和身体病痛。他刚到七机部工作的时候,还背着“叛徒”“走资派”的帽子,组织上还没有做正式的结论。由于在“文革”中受了十年迫害,身体也非常差,体重还不到一百斤。

1978年3月8日,宋任穷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主席台上。

不计得失、临危受命,方显英雄本色。宋任穷部长想到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出色完成党中央和毛主席交代的任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宋任穷带领部党组成员,全身心投入到谋划全局、部署落实中。

——以正气充盈形成良好政治生态。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宋任穷深入揭批“四人帮”、积极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成功召开了五次万人以上的大会,大胆平反冤假错案,率先展开拨乱反正,最广泛地团结干部群众。同时,调整各级领导班子,落实科技干部政策,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并且提拔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干部,较快恢复科研生产秩序。据当时的七机部老同志回忆,宋部长大刀阔斧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举措,在消除派系流毒、增强团结稳定上作用非凡,使七机部的各项工作迅速走上了正常轨道,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有力推动了我国航天员工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恢复和发展。

宋任穷在七机部计划工作会议上作报告

——以事业目标聚人心、鼓干劲。七机部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唯有实干才能让党中央战略落地落实。宋任穷部长迅速制定了以科研生产为中心、集中力量搞“三抓”的方针:一抓东风五号洲际导弹,二抓巨浪一号潜地导弹,三抓三三一通信卫星工程。虽然宋任穷当过第二机械部部长、搞过核工业,但是他认为自己对于航天工业还是比较陌生。对此,宋任穷有着清醒的认知和行动:一是边工作边学习,尊重专家学者意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二是知人善任,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干。邓小平同志多次听取宋任穷将军工作汇报,对他工作思路和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宋任穷带头虚心学习,从航天“门外汉”变成“专家型领导”,也激励着每一个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坚定信心做工作、心无旁骛搞“三抓”。

——以责任落实推动目标落地。1978年5月6日,七机部召开党组会议,专门具体落实“三抓”任务,宋任穷主持会议说:“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就是狠抓‘三抓’任务,把航天事业搞上去。我们党组的分工,拟分科研生产、基本建设、政治工作、行政工作四条线。党组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互通情报、大力协同的原则。就是说,重大问题由党工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很重要的问题是作风革命化,要少说多做,讲实效。要到下面去,到基层去,到实际中去。无论下去的同志,还是在机关的同志,都要分工协作;分工不分家,要同心协力,把各项工作搞好。总之,我们要组织起来,要集中力量,要到下面去,要搞好抓,关键在于实干。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正是宋任穷的思路清、责任明、落点实,七机部的各个科研生产完成有力有效,“三抓”任务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的目标是:前三年打好基础,后五年大发展。”带着这样的信念,宋任穷(右二)深入到工厂与干部职工座谈。

张谷林感慨地说,回忆过往,加上翻阅大量历史文献,1977年和1978年担任部长的时期,对于七机部来说是个重大转折的关键阶段,也是七机部历史上最难、最累、最得罪人、最缺方向感的时期,但又是国防航天工业迎来春天、解放思想的关键时期。

亲力亲为

让干部群众感受党的温暖

宋任穷上任时已是冬天,天气非常寒冷。七机部很多干部职工经受着十年动乱的生活问题、住宿问题的历史欠账。特别是京外边远的一些二、三线科研单位和生产厂矿,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现实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宋部长一上任,大部分时间都在外调研。

深入研究院、所及直属企业了解科研生产情况(前左二为宋任穷)

——到一线传递党的声音。1978年春节期间,在京内了解一些情况后,宋任穷和他的专职秘书沈克等同志,毅然放弃刚刚重新工作、与家人团聚的第一个春节,冒着冬日严寒,专程跑到最冷的驻内蒙古七机部第四研究院,进行慰问和调查研究。“当时是大雪茫茫,雪很深,主动前来接待陪同的内蒙古军区尤太忠司令员跟宋部长说:那个地方路途很远,天气又这么恶劣,就不要去了。可宋部长说,‘我是风雪无阻,一定要去。’”尤司令一看劝不住,为安全起见,第二天特意找来一台高底盘面包车,行程上百公里陪同宋部长向那儿的干部群众拜年。“得知一个车间的工人正在塔吊上工作,宋部长坚持要去看望。当时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他竟然还要爬上高耸的塔吊去慰问这个工人,人家也拦着他,他不干,他非要上去。结果那个工人很机灵,主动跑下来,跟宋部长握手谈了话。”凛冽寒冬的握手一幕,深深感动了当时在场的所有干部职工。

1978年春节期间,宋任穷(正面右一)到七机部内蒙古的基地看望工人(正面右二为尤太忠)

——到基层送去党的关心。亲身体验边远基地的生活条件简陋,亲身感知基层职工的生活艰苦,看到春节里群众吃的还是窝头,宋部长很是感动和愧疚,几经奔波协调,让基地全部职工实现了粮油“特供”待遇,即细粮供应比例由40%提高到80%,食油由每人每月四两提高到每月一斤;逢年过节,还通过专列为基地调运大米、海鱼。当职工们深表感谢的时候,宋任穷说:“这是党中央的关心关爱,我们都要干好工作感恩党。”

1978年7月,到川北062基地视察工作时与车间工作人员亲切交谈(左四为宋任穷,左三为王纯)

——到群众中展现党的作风。宋任穷去七机部四川的一个基地,考察山上的工厂、学校建设和生活保障设施,到了深夜才下山,还没有吃晚饭。基地食堂已经没饭了。从食堂出来到了一个职工家里,人家一看北京的首长来了,专门给包的韭菜馅儿的饺子,但是可能一着急,没完全煮熟就给端上来了。当时宋部长患有特别严重的肠胃炎,医生曾经说千万不能吃韭菜,因为韭菜会“胀气”。于是这次一路同行陪同照顾他的夫人钟月林就劝他别吃了。但宋部长说,人家把最好的都拿出来了,给你包饺子,要是不吃的话,人家会怎么想?如果造成领导架子大不好伺候的误解,那多不好。于是宋部长就吃了。结果这一吃就麻烦了,宋部长晚上就开始发高烧到40℃以上。因为原计划准备在西南要视察其它场站,宋部长还想就在当地治疗,以免耽误后续的工作。可报到中央以后,当时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知道这个情况后就急了,说这不能拖,于是马上派一架飞机飞到四川去接宋部长,落地直接进了医院,诊断结果是非常严重的急性肠胃炎,如果晚了后果不堪设想。宋部长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尊重体恤每一个下属的老同志。

到生产科研第一线与科技人员、工人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左一为宋任穷)

水泥效应

让团结成为战无不胜的力量

张谷林说,宋任穷老部长诞辰115周年时,我想写一篇文章纪念他老人家,其中宋老在七机部任部长的14个月部分,写的最为顺利。因为宋老围绕航天工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事例非常多,所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精神文化,特别是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更是感人至深。

宋任穷是唯一一位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时期,担任过中国核武器工业部和导弹、卫星工业部两部部长的开国上将老红军同志。张镰斧又是宋部长专门谈话后同时担任副部长、院长,东风5号总指挥,一杆子插到底的老八路。一群当兵的,或者农村娃出身的人当了老红军,当了老八路,加入了解放军,从上到下每个部都有几千人以上。而这些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功勋卓著的行政指挥员们,到了二机部和七机部这种国防科研单位,面临着全新的课题:他们和知识分子是怎么相处?和工人师傅是怎么相处?在专家和群众里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980年3月,欢送洲际导弹试验队赴靶场时张镰斧在专列站台讲话。左起:李耀文、张爱萍、郑天翔、陈彬、朱光亚,后排:刘川诗

张谷林和红船融媒讲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水泥效应:周总理在第一次听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工作汇报时,讲了一句话,并风趣地说你们这些老干部老军人,当然包括宋老,包括我父亲他们一大批这样的人,起到了一个“水泥”的作用。水泥的作用就是把沙子和石头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凝固之后,强度比松散的砂石要高了十倍百倍。而老军人、老干部他们就像水泥一样,把知识分子和工人搅和在一起,不管环境多么困难,必须广泛发挥工人师傅和知识分子最大的作用。把干部和人民的心拧合在一起,把大家的劲拧合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对于脱下了军装的老军人老干部,在七机部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宋部长。

1966年周恩来总理对七机部工作提出的十六字方针,一直被航天战线干部职工作为作风标准予以遵循

——坚定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张谷林说,宋老一来就去了内蒙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四院是专门做导弹火箭固体燃料发动机的。过去七机部没有做过,是一项填补空白的科技创新。因为保密要求,宋任穷部长不准通知当地政府,也不准通知军区,而且也不准住在呼和浩特市的宾馆,就通知院方找一间普通房子,只要满足调查研究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到达后,宋老走进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工作室,无论是化学试剂的味道,还是煤灰遍布的仓库,他完全不在乎,就是干打垒的住房,他也走到里边去看,去跟人谈心。当时四院的干部职工无不为之感动,因为四院还没有来过一个部长级领导如此深入调研。

右起:宋勤大姐、沈克、张谷林、宋京波

——坚定地和群众干在一起。张谷林回忆说,宋老的调查研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仅仅止步于开会、知道大致情况,而是要在当时、当地着手解决问题。“他不是以他的老资格老领导老部长的身份去解决问题,他是和地方的同志沟通:你们有哪些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我们部里能解决什么?我们部里解决不了的,我们向中央申请能解决什么?”实践证明,七机部基层的很多现实问题,包括最难的问题,都是宋任穷调研反映到中央后,专门批准解决的。张谷林谈到宋老吃韭菜饺子生病的故事,说:“宋老那天为什么回来那么晚呢?我听沈克同志跟我讲,他们当天的调查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了,由于在山里都是步行,又是上山下山,当地人跑得快,机关来的人走的慢。宋部长就一直咬着牙一起走。那时的宋部长已经快七十的老人了,很瘦,体质也始终没有恢复过来。得知山顶上还有观察气象的六个人没有去见面,宋部长坚持不能落下他们,还要爬上山去。就是为了这六个人,宋部长很晚才回到住处,才有了吃韭菜饺子吃出毛病来的故事。”

1984年4月,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视察。前排左二为宋任穷,左四为张爱萍。

——坚定地和专家想在一起。张谷林饶有兴致地和红船融媒说起一件关于知识分子的故事:宋任穷在当时的五院开了一个知识分子座谈会,了解到有个叫陆元九的同志既是个大科学家,又被认定为是个嫌疑特务,平时不给他安排具体工作,但有需要的时候还得找他。会后,宋老亲自登门拜访陆元九承诺:“你放心,你的工作等各方面问题,我一定要想办法帮你解决。”张谷林说:“那一刻,陆老非常感动,感觉到科学的春天是真的要来了。很快,陆元九就被我父亲调到了一个研究所当所长。一百周年建党,陆元九评了七一勋章,这时候老人家已经101岁高龄。显然,宋老在近半个世纪前栽下的精神文化之花,历经40多年改革开放风雨之后,再次盛开红色耀眼的花朵。”

101岁的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院士

采访手记

不能忘记“两弹一星”三军

宋任穷在七机部(后改为航天工业部)的14个月,是环境、目标、方法“三结合”的胜利,是航天“三军”的伟大胜利;是47年前实施“三抓”的设计行动期,也是当前实现国家战略威慑的奠基成形期,更是迎来春天、解放思想的关键期……

宋任穷

我们在国防现代化的今天,不能忘记党中央亲自领导下的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三军:由军人领导者指挥员们组成的指挥团队,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工人师傅们组成的生产制造团队。

宋老在七机部14个月创造了环境保障人、目标引领人、方法提升人的理论实践成果,对于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大有裨益:通过以心换心的整顿秩序,给航天三军一个齐心生活、工作的环境;持续强调三抓任务,给出了工作的总目标;确立领军人物,抓人才、抓队伍、抓基础。启示我们必须发挥自身的能力结构实力,找出最佳的办法,把群众动员起来,让大家齐心合力,为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来源:红船融媒

作者:邓秋军

来源: 红船融媒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