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营山“六尺巷” || 蒋小龙

作者:蒋小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30 13:44:49 浏览次数:173 【字体:

营山“六尺巷”

蒋小龙

 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礼让为先、和谐共处”的历史智慧。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达胸襟,化解邻里纷争,让出了六尺宽巷,也留存下了一段千古佳话。而在四川营山,也有一段与“六尺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街巷——贤官道。

晚清时期,营山县城禹王宫是湖广九府移民的会馆,又称湖广会馆,与本地的于氏宗祠仅一墙之隔。于家人担心日后出行不便,便要求对方拆除相邻之墙。于姓是营山传统八大姓之一,而于式枚又曾是李鸿章倚重的谋士,在朝中炙手可热,于氏家族自然成为乡宦之首。禹王宫会馆虽朝里无官,但人多势众。一个钱多,一个权重,双方为一堵三尺之墙互不相让,由吵骂发展到打官司。先告到县衙,县令不敢升堂审理;继而告到顺庆府,后来告到省里,也都不了了之。

当时流传,禹王宫会馆的人为了显示人多钱多,曾在一个赶场日,派人在县城东南西北四大城门各放一谷箩,凡是两湖入籍的人进入城门,须放两枚铜钱在箩内。一个逢场天就装满了四大谷箩,以此作为集会、诉讼的备用金。于氏家族认为于式枚乃翰林出身,还任御史、侍郎等职,连“于氏宗祠”那块匾额都是他请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写的,自然也不甘示弱,数次写信给于式枚,期望借其声威给官府及会馆施压。

于式枚“性恬退”,为人豁达。他在回信中引用本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诗:“封封来信都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劝说族人要礼让无争,以和为贵。于氏族人接信后深受教育,遂息讼罢争。会馆诸姓也为官高位显的于式枚豁达大度所感,遂摒弃前嫌,重归于好。双方一致同意各让三尺,共建和谐邻里。后来,两家之间的这条六尺小巷,便被人们美名曰“贤官道”。

图片

修缮后的于式枚故居(杨汉国 摄)

据史料记载,于氏家族与张英一族渊源颇深,营山《于氏族谱》及清嘉庆《四川通志》记载,于式枚的先祖于之辐,与张英的次子张廷玉交往深厚。二人“同举进士”,皆清康熙庚辰科(公元1700)进士。后来于之辐历官湖南麻阳县令、常德府同知、宝庆府知府等职。张廷玉更是官至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配享太庙。两人“虽各以王事驰驱,而音问时通,其行谊知之甚悉”,“为文章交最笃”。于之辐常将自己的诗作寄给张廷玉,如“一代名山知有我,大都事业属何人”“人事净时明月上,天机动处碧波流”等,互为切磋唱和。于之辐还常跟张廷玉袒露心扉:“我辈幸生圣世,当随地立功,以尽分谊。”

平日里,于张两家也走动甚密。于之辐的父亲于在心八十大寿,“既为同年又属至交”的张廷玉,与川陕总督年羹尧、内阁学士史贻直等20余人特制了寿屏,以晚辈“侄”的身份献礼贺寿。乾隆丙辰(公元1736),古稀之年的于之辐及夫人逝世,张廷玉为其撰写墓志,追忆往昔,缅怀故友。

图片

营山县白塔公园内于式枚铜像

因此,当于式枚收到族人“为墙争讼”的书信,作为于之辐的八世孙,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世交张家“六尺巷”的故事,便在回信中援引张英的《让墙诗》予以劝导。从此,“贤官道”的故事也就流传开了,成了一段似“六尺巷”那般崇德重礼的历史佳话。

清同治《营山县志》载:“禹王宫,西街,嘉庆八年(公元1803)湖广人捐资移建”,县志的城池图上亦标示“于宗祠”与之紧邻。如今二者虽已不存,但“贤官道”仍在县文广旅局机关院内。每当行走至此,人们总会想起这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和为贵的故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小龙(营山县政协文史研究员)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